数字报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金渡花席编织技艺)代表性项目传承人莫伟祥 三次改良技艺 坚守传承阵地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核心提示: 莫伟祥,58岁,高要金渡人。12岁可独立编织草席,25岁创建了金渡水边祥兴花席厂,2014年被评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金渡花席编织技艺代表性项目传承人。他3次改良花席编织技艺,坚守金渡花席市场,与妻子一起传承和发扬金渡花席编织技艺和文化。

莫伟祥(左)来到高要区金渡镇铁岗村,向群众展示金渡花席编织技艺。

莫伟祥(左)来到高要区金渡镇铁岗村,向群众展示金渡花席编织技艺。

文/图 西江日报记者 潘粤华

【人物简介】莫伟祥,58岁,高要金渡人。12岁可独立编织草席,25岁创建了金渡水边祥兴花席厂,2014年被评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金渡花席编织技艺代表性项目传承人。他3次改良花席编织技艺,坚守金渡花席市场,与妻子一起传承和发扬金渡花席编织技艺和文化。

金渡花席历史辉煌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金渡花席历史。

莫伟祥:金渡花席美观耐用,躺在上面冬暖夏凉。在宋代,高要已经有人编织、使用、销售金渡花席,当时人们称其为“白席”或“青席”。

到了清末民初,当地人引入外国生产的染料制作席子,色彩变得丰富,于是改称为“花席”。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编织花席是高要金渡、白土、回龙、蛟塘、蚬岗等镇的集体主要副业。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金渡花席市场迎来新一波发展高峰,几乎每个家庭都编织金渡花席,产品畅销省内以及广西、湖南、福建、江西等地。但2004年后,因原材料缺乏、人手短缺、产品竞争力下降等原因,金渡花席日渐式微,直至如今面临失传危机。

记者:是什么原因让您喜欢上花席编织,并且坚持传承发扬这项技艺?

莫伟祥:我现在还记得,五六岁的时候,家中编织金渡花席的情景,那是一段美好的回忆。每天,妈妈、姐姐在家编织,我就在旁边看,有时还调皮地编几下。13岁时,我就帮家人将编织好的花席,拿到城里卖补贴家用。

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我创办工厂销售花席,赚到了不少钱,大大改善了生活。2004年以后,金渡花席市场下滑,到了现在已经没人愿意编织,技艺快要失传了。可以说,刚开始喜欢花席,主要是经济上它能为我带来收益。但到了如今,它已经成为了我的一种信仰,我不希望这有着千百年历史、体现高要深厚历史文化的技艺消失,因此尽自己的能力去传承发扬它。

因经济效益低没人肯学

记者:对您来说,金渡花席意味着什么?经过多年的金渡花席编织生涯,有哪些开心或失落的事情令您印象最为深刻?

莫伟祥:金渡花席已经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编织了那么多年,已经和它有深刻的感情,难以割舍。印象最深刻的,是1999年至2004年这段时间。那时原材料充足,订单多,市场红火,几乎家家户户都编织花席售卖。我自己的工厂生意一度很兴旺。

记者:目前,金渡花席编织技艺的传承面临着哪些困境?

莫伟祥:首先是原材料缺乏。金渡花席的原材料是蒲草,本地人称之为“芏”。改革开放后,高要工厂越来越多,野外芏的生长环境受到影响,加上芏种植周期长,经济价值低,因此种植的人越来越少。人手不足,年轻一代没兴趣学编织也是难题。花席编织费时费力,市场又不好,每月赚的钱不多,年轻人更愿意外出打工。早些年,周边还有年轻人来我这里学习,但怕辛苦,没耐性,都坚持不下去。

三次改良只为技艺传承

记者:为了传承发扬金渡花席编织技艺,您作出了哪些努力,成效如何?

莫伟祥:我曾经3次改良花席编织技艺和原材料,让花席色泽鲜艳,花纹图案多样,规格更多,光滑环保,不褪色。早在1999年,我就开始免费为爱好者、学生传授花席编织技艺。被评为传承人后,我每年接受文化部门、学校等单位邀请,多次进校园、进社区,外出参加各种文博会、展览会,全方位展示金渡花席编织技艺,介绍相应的历史文化。我还将自己的家改建成金渡花席编织技艺传承基地,在金渡镇第二中心小学设立传习所,每学期定时前往为兴趣小组授课。

记者:您认为要走出困局,将金渡花席编织技艺传承下去,可以做哪些尝试和探索?

莫伟祥:我希望政府能加大扶持力度,成立专门的原材料种植基地和培训基地,解决原材料不足和人才缺乏问题。同时,可以学校为宣传突破口,从娃娃抓起,通过主题讲座、现场展示等提高学生兴趣,将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的种子种在他们的心里。此外,还要通过创新研发,提高金渡花席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走高端技艺品路线,丰富产品种类,如用花席装饰的手袋、鞋子、小摆件、匾额等产品,既美观又耐用,承载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又能够提升产品价值。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