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怀集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永固南歌)传承人何应福 “标话”吟南歌 赛歌颂古今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核心提示: 何应福,68岁,怀集县永固镇多安村人。十余岁开始跟村里的南歌高手学习永固南歌,并参与每年中秋节南歌表演,是目前永固南歌唱得最好的人。去年,永固南歌被评为怀集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他获评为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何应福在家中练习永固南歌。

何应福在家中练习永固南歌。

文/图 西江日报记者 严炯明

【人物档案】

何应福,68岁,怀集县永固镇多安村人。十余岁开始跟村里的南歌高手学习永固南歌,并参与每年中秋节南歌表演,是目前永固南歌唱得最好的人。去年,永固南歌被评为怀集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他获评为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万首歌曲传唱“南歌”

记者:永固南歌主要用什么语言唱,其起源以及特点是什么呢?

何应福:根据专家学者前来考证,“标话”是战国时期南下汉族迁到怀集永固、诗洞等地后,与当地的百越族土著人(壮侗族的先祖)聚居一处,语言相互融合,逐步形成的独具一格的语言。它既保留了古汉语的音节,又融合了壮族、侗族的部分语言。

永固南歌至今已经数百年,在旧时劳动人民没有什么文娱活动,所以只有唱歌为乐。每逢中秋时节,永固讲标话的人在山头的两边或者河流的两岸,对唱南歌,歌唱生活,联络感情。双方各占一地,脱口而出即兴演唱,进行对歌。

记者:您当时跟谁学习永固南歌?

何应福:我小时候跟着村里的长辈学习永固南歌,每逢中秋节就跟着村里的南歌队到其他村里斗歌。家里、山里、耕作的地里都是我练习南歌的场地,我有空都会唱。

后来,我跟着永固有名的“南歌王”梁育英学习了十几年。永固南歌火爆的年代,每年中秋节的晚上,梁育英带着我都来到山头的两边,或者小河的两岸,脱口而出即兴,对唱南歌。

前辈梁育英花费十几年心血,搜集整理了近万首永固南歌,并以手抄本的形式保留下来。在他离世前,他的家人叫我和梁蕃锋各自复印了一份《永固南歌》手抄本。

南歌赛持续三天三夜

记者:这些《永固南歌》的手抄本,主要内容是什么?

何应福:《永固南歌》内容有古传对歌、物件对歌、拆字对歌、出嫁歌、歌劝……其中歌劝又分“一劝”“二劝”“三劝”等多达十几劝,都是劝人积德行善。像《歌劝》中的“一劝贤兄敬父母,要念当初养育恩,(父)母怀胎十个月,几多艰辛得成人”,就表达劝人要孝敬父母,懂得养育之恩。而南歌中的“吟书”,则表达了对父母、弟妹的依依不舍之情。这些歌曲篇幅较短,我们平时要将其熟背于心中。

除此以外,《永固南歌》还有很多关于传说故事的内容,例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等。这些故事篇幅较长,对歌唱者要求很高。我也是练习了很长时间才掌握。

记者:南歌队建立于什么时候,平时开展什么样的活动?

何应福:在上世纪80年代,村里就建立起一支南歌队,大家每逢中秋节等,都相约一起到其他村里进行比赛,有时会持续三天三夜。如今,随着电视、电脑、手机等普及,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日益多元化,永固南歌的演唱者逐年减少,曾经一度出现青黄不接的境地,南歌队也很少聚在一起。

为了不让永固南歌消失,我坚持练习南歌,并且收集民间南歌曲目,保证这份古老艺术不会失传。大约在2010年,我重新拉起一支二十余人的南歌队,最年轻队员只有二十余岁。队员每天演唱南歌,并发到微信群或者QQ,我听后会给出一些指导意见。同样,我们也重拾往日传统,在节假日一起到河边、山上演唱,自娱自乐。

希望南歌薪火相传

记者:您已年过六旬,目前永固南歌传承保护工作如何?

何应福:怀集县政府为了保护永固南歌,为我拍摄视频资料,还准备申报为肇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政府也会邀请我们南歌队去演出。

现在,我着重培养永固南歌下一代传承人,今年四十余岁的植霞火。她声音挺不错,而且即兴创作能力很强,在我手把手教导下,相信能传承好永固南歌。我希望未来能让永固南歌走进中小学校,让孩子们做未来的传承人。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