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肇杰展示经过初加工的巴戟天。
文/图 西江日报记者 戴福钿
高要巴戟天又名巴戟,是四大南药之首,早在清朝就有种植。2015年,高要巴戟天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保护范围包括高要乐城镇等5个镇。
如今,高要巴戟天凭借着高品质声名远播,畅销全国各地,带动了当地农户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好环境成就优质产品
12月7日,记者来到位于高要乐城镇的肇庆市高要区绿福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采访,见到工人正忙着将巴戟天放进机器中压扁,以方便晒干以及打包。
“我们这边阳光充足,雨水充沛,土壤肥沃,构成温暖湿润的种植环境,非常适合巴戟天生长,种出来的巴戟天品质较高。”该合作社负责人伍肇杰告诉记者,巴戟天需要种植5至8年才有收成,年份越老品质越佳。高品质的巴戟天根条粗壮、肉厚、色泽呈紫色,是制药厂及消费者争先抢购的名优品。
高要乐城镇种植巴戟天历史悠久。“我家世代都从事巴戟天种植、采摘和收购工作,巴戟天养活了我们一家人。”伍肇杰介绍,20世纪70年代前,高要巴戟天以野生为主。由于品质佳、需求大,其家族老一辈常走进深山,靠挖野生巴戟天为生。直至20世纪80年代,当地逐渐兴起种植巴戟天,并销往全国各地,因此声名远播。
“我父亲也瞄准巴戟天的发展机遇,做起收购及初加工等生意。”伍肇杰笑着说,经过多次规模化发展,如今合作社已拥有5000平方米的厂房,是当地从事巴戟天初加工较大的工厂。
合作模式带动农民致富
“要生产出高品质的巴戟天,就必须保证种苗质量。”伍肇杰透露,为了培育出优质的种苗,他们发展30多亩培育基地,结合老一辈流传下来的种植经验,最终突破巴戟天种苗培育难关,研发出品质优、成活率高、产量高的种苗。
在此基础上,该合作社开辟了约200亩种植场,通过自身培育的优质种苗、成熟的种植技术、系统的养护管理、严格的产品回购及加工等,从源头保障巴戟天的品质。
据了解,近年来,绿福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不断突破传统的线下销售模式,进军电商领域,有效拉动巴戟天的销量以及当地村民就业。
“我是计算机网络专业,大学毕业后尝试将巴戟天放到淘宝、阿里巴巴等平台销售,没想到效果还挺好。”伍肇杰透露,目前,该合作社已上线10余家电商平台,提供10余个就业岗位。加上加工厂、种植场等,每年合作社可提供30个固定岗和100个散工岗位,有效带动当地就业。
另外,目前该合作社采取“合作社+种植户”的发展模式,辐射超20户农户,带动农户种植面积400多亩。
“在合作社的帮助下,我总共种植了20亩,每年可挖近6000多公斤鲜巴戟,销售额12万元,除去成本等,收入还算可观。”种植户伍国成自豪地说,他种植的巴戟天生长已有8年多,品质尤佳,收购价相对高。“最近我打算加快采挖速度,争取过个丰年。”
目前,该合作社每年从农户手中收购干巴戟天约30万公斤,价值约1800万元,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在伍肇杰的带动下,种植户劲头足,还种了肉桂、佛手等作物,实现了勤劳致富。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