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日报记者 刘浩辉 刘畅 通讯员 冼颖
她耐心温柔但又敢于创新、勇挑重担。从事审判工作18年来,深深扎根基层人民法庭,在司法为民的道路上,她步履坚定、从未停歇。她就是高要新桥法庭庭长游兴华。
游兴华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多次被评为先进个人、优秀党员,年度考核多次被评为优秀,2018年荣立个人三等功。她用温暖周到的司法服务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赞誉。
用耐心和关心温暖当事人
3月初的一天,准备下午开庭的陶阿姨和孙大叔因为都住得比较远又是第一次开庭,比较紧张,所以提前来了。
孙大叔和陶阿姨因为长期分居,感情破裂而到法庭起诉离婚。游兴华和同事们放弃休息,陪伴两位当事人聊天。交谈中,游兴华发现,两人关系并没到达一定要诉讼离婚的地步,如果调解结案,将大大节省他们的诉讼时间。
但是孙大叔有视力障碍,陶阿姨也不识字,游兴华便耐心地向他们解释有关法律和诉讼程序。
在双方达成调解意向后,游兴华又详细地向他们朗读了调解书,把每一份案件材料、每一项内容都一一向他们解释清楚。
“本以为我们这样的情况,来法庭办事肯定会遇到很多麻烦,但是各位法官处处为我们考虑,真的太谢谢你们了!”孙大叔和陶阿姨连声感谢。
“我们的职责远不止开庭、办案,更要让每一位当事人都平等地参与诉讼,体验到法官的关怀、法院的温度和法律的公正。”游兴华说。
用创新和果断方便群众
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群众的司法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游兴华在办案中发现了这一点。
2020年初,因新冠疫情影响,当事人无法到现场开庭,纠纷不能及时化解,非常着急。“当时我们正在工作微信群上讨论着疫情期间的开庭安排,我灵机一动,我们工作和会议能微信进行,那开庭是不是也可以微信进行呢?”游兴华告诉记者,新桥法庭创立的“微信群聊审判方式”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当机立断的游兴华马上团结法庭的同事,一起研究“微信庭审”的合法性问题并找到法律依据。随后,游兴华审理了首宗通过微信开庭的案件。这宗案件不但大大节省了当事人时间,还及时联系到了案件第二被告,一同在微信群里面进行调解,成功化解纠纷。
游兴华说:“微信开庭不但提高了效率,方便了群众,而且微信聊天的方式让当事人更放松、交流更友好,调解撤诉的比率也很高。我们当月审结了20多宗案件,调解成功率达80%以上。”时代在发展,诉讼服务也要进步,游兴华表示不能拘泥于形式,要在法律框架内创新,才能更好地满足群众需求,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
用初心和坚持传播法治正能量
“我喜欢看到群众会心的微笑,只要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化解纠纷,我就特别高兴、特别有成就感。”这是游兴华当法官的初心,也是她从事法庭工作的坚持。
今年,游兴华和审判团队创立了“法融村居”“法启校园”普法品牌活动,在做好法庭日常工作之余,她奔走在田间地头,走进村民家中,一边普法一边就地化解群众纠纷。
今年4月,在一次送法下乡活动中,一位村民见到游兴华便拉着她激动地诉说困扰自己多时的苦恼。原来,这位村民戴某的邻居在修建房屋时影响他的房子,导致戴某家房屋墙壁受损。
“跟他没得沟通,我就是想起诉他。法官你看看我有几成把握胜诉?”戴某问道。
游兴华介绍说,这种问题在村民咨询非常常见。游兴华认为,我不但要帮助他们化解纠纷,也要让更多村民知道“能否胜诉”还得看证据、查事实、有依据。
游兴华遂带着审判团队上门了解事情、现场勘查,与戴某及其邻居一起查明事实,释法明理,最终帮助戴某与邻居协商解决了纠纷,也让戴某等村民明白更多诉讼和法律知识。
游兴华表示:“将法治思想传播出去,才能从源头化解纠纷和减少纠纷。”
脚下有泥,心中有情。游兴华用脚步丈量着司法服务到群众心间的距离,她还将一直在路上:“做群众身边的法院人。只有心中装着群众,才能事事为了群众,才能把司法为民落到实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