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广宁英姐大心粽 芒叶竹篾“捆住”乡情乡味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核心提示: 逢年过节,广宁人都有包粽子吃粽子的习惯。若要回味儿时味道,不少乡亲或者远在他乡的广宁人,为了避免自己动手的麻烦,首选是购买英姐大心粽,即便它的售价会比市面其他粽子每只贵一元。

范银英(左)制作的大心粽保留了传统味道,深受当地人欢迎。

范银英(左)制作的大心粽保留了传统味道,深受当地人欢迎。

文/图西江日报记者 赖小琴

逢年过节,广宁人都有包粽子吃粽子的习惯。若要回味儿时味道,不少乡亲或者远在他乡的广宁人,为了避免自己动手的麻烦,首选是购买英姐大心粽,即便它的售价会比市面其他粽子每只贵一元。

外形端端正正、五角分明,看上去与裹蒸颇为相似的英姐大心粽究竟有何特别?近日,在广宁县横山镇罗锅村委会对楼村的工场里,负责人范银英正和几位工人在包粽子。从摆在桌面上的材料来看,似乎并无特别之处,倒是最后用竹篾捆扎粽子较为少见。

范银英介绍,大心粽其实与裹蒸完全不同。“裹蒸用柊叶包裹,大心粽用芒叶,它没有柊叶柔软、大片。裹蒸用叶一般五六片,我们则要用11、12片,但是熬煮后香味会更浓郁。在捆扎材料上,裹蒸和其他粽子用水草,大心粽用的是广宁青皮竹破开的竹篾,而且只能用青皮竹最嫩的第一层,要最薄的程度。”

她解释,粽子熬煮后会膨胀,竹篾比较有韧性,可以将其箍紧,既能维持粽子的形状也能锁住香气。经过8小时熬煮后,大心粽不仅有芒叶的香味,也会有竹子的清香,吃起来香气更富有层次感。

看似普通的原料,其实也大有讲究。糯米要选用黏性更强的广宁本地糯米,肥猪肉要新鲜本地猪的后腿部分,豆类除了花生,还必须选用吃起来又松又香的眉豆。

被称为大心粽,“因为我们的粽子糯米少,馅料多。”范银英边说边笑展示包扎。只见她倒入一勺糯米后,将它均匀地铺在已垫好的芒叶上,接着加入一勺花生,均匀铺开后加入一块厚厚的肥猪肉、一勺眉豆,最后加入不足一勺的糯米将馅料完全盖住,紧接着裹起芒叶包出粽子形状,再取出一条1.5米长的竹篾将粽子箍紧。

为了保证材料的绿色健康,也为了保证大心粽味道和儿时一样,范银英下了很多功夫,种植芒叶是其中之一。范银英在附近的高山里租用了20多亩地,用原生态的方式种植芒叶。还专门订购竹篾,坚持用柴火熬煮。“小时候的大心粽怎么做,我现在就怎么做。现在的人吃粽子,无非是要吃到以前熟悉的味道。”她介绍,有一个客户是定居上海的广宁人,逢年过节总会找她购买大心粽。“粽子才100多元,运费却要200多元。他们要吃的,就是这份广宁家乡的味道。”

采访中,提前熬煮的一锅大心粽起锅,刚捞起,芒叶的天然香气混合着竹子清香扑鼻而来。范银英拿出一只,剪开竹篾除去芒叶,用筷子将粽子从中间夹断,馅料的鲜香再次飘散开来。吃上一口,感觉柔韧弹牙,其中的猪肉肥而不腻,入口即化,甘甜香气弥漫口腔。

熬煮好的大心粽会被运往位于广宁南街的门店售卖,每只近350克的大心粽,每天能卖出近200只。逢年过节,找范银英订购的客户更多,往往需要增加人员加班加点生产。

让她骄傲的是,订购客户很多是外地的,特别是珠三角地区如佛山、江门,很多都是“食过返寻味”。“有个大客户,在端午节前订购了一大批大心粽,送给他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客户品尝。”

“2018年刚开始卖大心粽,是为了补贴家用,自己包自己摆摊。2019年开始,员工一个两个三个地慢慢增加,我也慢慢开始做了工场、开了门店、申请了商标。”范银英介绍,广宁人至今保留着逢年过节吃粽子的习惯,但是会包、愿意动手包的人已经明显减少。“现在,我想得更多的是要将这种传统的技艺、传统的粽子传承下去,一步步将我们当地的文化保留下来。”

今年,在广宁县文化馆的帮助下,范银英将大心粽制作技艺申报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获得批准。“我觉得,能够用最简单的材料保持大心粽最原始的味道就行了,我想让广宁人能够吃到广宁的乡味、记住广宁的乡情。”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