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封开白鹤歌舞传承人陈浪雩 歌舞紧贴时代 助力乡村振兴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核心提示: 陈浪雩,82岁,封开县罗董镇思寮村人。12岁开始跟随村中长辈学习封开白鹤歌舞,并且很好地保留了白鹤歌舞相关创作手稿,为日后传承奠定良好基础。2020年,陈浪雩被评为封开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21年,封开白鹤歌舞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他成为该项目传承人。

陈浪雩指导歌舞队成员练习白鹤歌舞。

陈浪雩指导歌舞队成员练习白鹤歌舞。

文/图西江日报记者 严炯明

【人物档案】

陈浪雩,82岁,封开县罗董镇思寮村人。12岁开始跟随村中长辈学习封开白鹤歌舞,并且很好地保留了白鹤歌舞相关创作手稿,为日后传承奠定良好基础。2020年,陈浪雩被评为封开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21年,封开白鹤歌舞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他成为该项目传承人。

歌舞源于农业生产

记者:封开白鹤歌舞起源于什么时候,反映什么样的文化内涵?

陈浪雩:封开白鹤歌舞又称寿星六鹤歌舞,寓意福、禄、寿,由男女之间对唱。相传起源于清代光绪年间的《戽(富)窝歌》,当时是为了宣传、指导、鼓舞人们干农业生产的热情,祈望农作物获得丰收。后来在人民群众不断创作完善下,它逐渐成型,在封开罗董、长岗一带广泛传唱。

封开白鹤歌舞目前有十余套歌舞,都是从生活中获取灵感进行创作,主要是反映农业生产、日常生活、猜谜语等内容。

记者:白鹤歌舞表演需要用到什么道具,如何去制作?

陈浪雩:白鹤歌舞表演时有白鹤、梅花鹿和老寿星等角色。白鹤需要用竹篾手工制成一个白鹤框架,然后用纸和禽鸟白色羽毛一点点粘上去。梅花鹿同样用竹篾编织成鹿的形状,然后用类似梅花鹿颜色的布料覆盖上去。

记者:白鹤歌舞如何开展表演,表演时对动作、音乐有什么要求?

陈浪雩:老寿星主唱或指挥演唱,表演者模仿白鹤翩翩起舞,变化着形态;梅花鹿在场内舞动,左右穿梭或旋转徘徊。几个男女扮演不同的角色在傍作伴唱,歌唱有固定唱腔,内容也相当丰富。表演者相互配合,将白鹤、梅花鹿等动作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

白鹤歌舞演奏比较简单,采用锣、鼓、钹三种最基本的民间乐器来演奏。锣鼓击乐热烈激昂,节奏性强,有一定旋律,调子鲜明,既有欢乐的浓郁气氛,又鼓舞人心。

沉寂二十余年后复出

记者:您是哪一年开始白鹤歌舞表演?

陈浪雩:以前,本地白鹤歌舞表演者,每逢农闲或者节庆就会到周边地区巡回表演。我12岁时就跟着本村前辈钟世泉和钟祖贤去表演,当时只是负责跑腿。两位师傅在1954年还创作了《两党对比》歌颂新时代生活。

后来,两位师傅见我吃苦耐劳,便将白鹤歌舞技艺传授于我,更将当时一些曲目的手稿完整交给我。我也不敢有所松懈,忙完农活或者平时休息,都进行学习和练习,可谓是曲不离口,舞不离手。

记者:改革开放后,白鹤歌舞发展如何?

陈浪雩:改革开放后,我们响应农村文化活动,以宣传改革开放为主,创作了《新物件》等一批曲目。随后,我也去到县里表演歌颂改革开放,收获了二等奖。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分田到户,村民将精力倾注在自己的田地上,无暇表演白鹤歌舞。那时,舞狮子在节庆比白鹤歌舞更受欢迎。白鹤歌舞也因此沉寂了相当长一段时间。

直到2017年,当地政府文化部门重新重视白鹤歌舞,发动我们收集道具、歌词。我把收藏在柜子底的歌词手稿贡献出来,并且帮助维修残旧的表演道具。2018年以来,我们的白鹤歌舞表演队已经参加了14场巡游表演。

盼歌舞永久传承

记者:白鹤歌舞对当地乡风文化建设起到哪些推动作用?

陈浪雩:白鹤歌舞歌颂勤劳向上,督促懒惰的人。思寮村村民开展白鹤歌舞表演后,丰富了文化生活,“黄、赌、毒”等不正之风有效减少了,村民精神面貌得到很大的改变。

白鹤歌舞还能紧贴时事动向,针对疫情防控工作,进行一系列创作,用当地村民耳熟能详的语言宣传,让村民配合政府工作,做好疫情防控。我相信白鹤歌舞能结合乡村振兴工作,继续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鼓舞村民奔向美好的生活。

记者:您已经八十二岁高龄,目前白鹤歌舞传承如何?

陈浪雩:今年58岁的钟土均是我的弟子之一,也是钟祖贤的儿子。我会将所有技艺都传授给他,保存的歌词手稿也全部交由他保管和传承。村里的白鹤歌舞队目前有二十多名成员,其中最年轻的只有十余岁。

但是,我还是比较担心白鹤歌舞未来传承,希望接下来能让白鹤歌舞这一传统歌舞技艺走进学校,让本地孩子学习传承好封开白鹤歌舞,进一步扩大传承队伍。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