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广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七星鼓)代表性传承人曾庆驰 鼓声咚咚敲出山村好民风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核心提示: 曾庆驰,67岁,广宁县洲仔镇金场村委会竹溪坊人,为该村七星鼓第十一代传人。12岁开始打七星鼓,如今技术娴熟,以鼓点引领狮队表演,是竹溪坊武术醒狮队的核心人物。2017年,七星鼓获列入第三批广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曾庆驰为县级七星鼓代表性传承人。

曾庆驰打鼓好听,姿势也好看。

曾庆驰打鼓好听,姿势也好看。

文/图西江日报记者 杨永新

【人物简介】

曾庆驰,67岁,广宁县洲仔镇金场村委会竹溪坊人,为该村七星鼓第十一代传人。12岁开始打七星鼓,如今技术娴熟,以鼓点引领狮队表演,是竹溪坊武术醒狮队的核心人物。2017年,七星鼓获列入第三批广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曾庆驰为县级七星鼓代表性传承人。

痴迷打鼓勤奋学鼓

记者:您给大家说说七星鼓的历史。

曾庆驰:从鼓谱来说,分为三星鼓、五星鼓和七星鼓,不同的鼓谱击打的节奏不一样。我们打的是七星鼓,在村里已传承300多年。广宁人自古喜欢舞狮和武术,素有“武术之乡”美誉。舞狮离不开鼓声,它相当于指挥棒,贯穿全场,至关重要。1974年,我的团队名称改为竹溪坊武术醒狮队,一直沿用至今。

记者:听说您小时候就痴迷七星鼓,它有哪些魅力?

曾庆驰:我从小听着鼓声长大。舞狮队在练习的时候,我就在旁边看。有时躺在床上,听着有节奏的鼓声,我就容易入睡。舞狮队外出表演时,老爸也带上我,受到了熏陶。当鼓声响起,就会令我振奋,浑身充满了力量。如果在生活或工作中遇到困难或受了挫折,听听这震撼的锣鼓声,就会催使我勇往直前。

我12岁的时候开始练习打鼓。打鼓时需要身体保持平衡,所以要从练习扎马步开始。有时候一站就是一两个小时,手脚酸痛,但老爸在旁边盯着,不敢偷懒。在村里同龄人当中,我算很刻苦了,前辈才肯将技艺传授给我。

当你拿起鼓槌击打时,场上的醒狮便会跟着你的鼓点舞动,特别在比赛中获得名次、拿了大奖,就有自豪和成就感。这就是七星鼓的魅力所在。

幼儿园里开班授课

为亲身感受七星鼓技艺,曾庆驰拉着记者前往距离县城约20公里的洲仔镇金场村委会竹溪坊。该村武术醒狮队的“指挥部”就设在他家里。厅里放着两个大鼓,这是表演舞狮和武术时的“指挥棒”。

记者:在打鼓演奏中,你和队员们是如何配合的?

曾庆驰:鼓手是醒狮队的指挥手。表演舞狮或者武术都要根据我的鼓点节奏进行,节奏不同,表演的情节就不一样。配合我的有铜锣、中钗和小钹,其中小钹由两个人击打,这就是村里的醒狮队乐器五人组。在击打过程中,我们五人配合默契,节奏快慢有致,松紧有度,声响震撼,让人精神振奋。

记者:经常到幼儿园指导小朋友打鼓吗?

曾庆驰:自成为七星鼓传承人后,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传承传统文化从娃娃抓起,在每周三和周五的上午,我都抽时间来到广宁县南街街道小红星幼儿园,为小朋友授艺。我在幼儿园建立了小武术醒狮队,分为初级班和提升班。小朋友们对打鼓、舞狮、武术等都怀有浓烈的兴趣。我希望将祖传的技艺手把手教他们,让七星鼓这个传统文化开枝散叶。

阵阵鼓声带来好村风

记者:武术醒狮队对村子产生哪些影响?

曾庆驰:影响很大。不仅是我们村,只要有武术醒狮队的村子,村风都很好。我们这个醒狮队每次表演都有五六十人,以年轻人为主。农闲的时候,前辈会召集成员练习,既能凝聚民心,又可以强身健体,培养正义感。村里没有出现不良习气,村风自然就好了。

我们每次外出表演或比赛,村民都来加油,赢了给我们欢呼,输了为大家鼓劲。如果获得好成绩,全村像过节一样热闹。一支好的醒狮队,能带领全村积极向前,促进各项事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记者:七星鼓在传承方面有哪些困难?

曾庆驰:我年纪虽大,但体能尚好,还能带领醒狮队去表演。我孙子今年6岁,可能受到我的影响,非常喜欢打鼓,像年少的我,现在能独立打出一套鼓谱了,我们决定任他为下一代传承人。接下来,我对他要求更严格,长大后要扛起重担。

目前,县级非遗传承人没有资金方面的补助,在完善表演所用的道具等方面,还是依靠村民筹集资金,希望政府考虑一下,以便更好保护和发展七星鼓这项传统文化。

随行的广宁县文化馆馆长梁永瑞告诉记者,目前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活动的开展,主要靠当地政府文化部门引导相关项目与企业或机构合作,通过展示、演出等方式,达到双赢,让民间的传统文化更好地延续、传承。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