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宁排沙镇炮会盛况。西江日报通讯员江先梅摄
西江日报记者夏紫怡
【人物档案】
黄锦兴,广宁县排沙镇春水社区上带坑村人,今年64岁。自记事起跟随村内老者传承本村的炮会习俗,从花炮的制作,到炮会的流程,都能做到得心应手,是上带坑村大王庙炮会的主要组织策划者。
借力花炮传递美好愿景
西江日报:炮会和燃鞭炮有关吧?
黄锦兴:是有一点关联,但也不仅仅如此。炮会又称烧花炮、抢花炮,整个活动过程由装炮、送炮、烧炮、抢炮、集体投标花炮等环节组成。
相传清朝初年,广宁县排沙镇邓氏始祖邓贵昌从清远迁入广宁,以开山种田为生。邓贵昌为人宽厚善良,品格高尚,备受乡亲赞颂。人们为了纪念他,在南蛇村修建“邓爷庙”,同时举办炮会活动,并流传外延至今。
西江日报:炮会的环节如此丰富,哪一环节最有特色?
黄锦兴:我个人认为是装炮和抢炮。我们村里延续下来的花炮造型是由镜屏、大金花、炮圈等组成。镜屏固定在八仙桌上,镜屏顶端装饰着大金花,镜屏前端还挂有用红绸布缠着的铁圈,称为炮圈,点缀其间的是姜排、线排、红包、炮仔等祭祀物品。
村里添丁的人家都会拿出腰带,别在镜屏上,将美好的愿景通过花炮传送至各家各户。抢炮就更热闹了!村民们聚集一起,待炮圈下落时,人们就争抢花炮,抢到花炮的人,视为最幸运的人,众人会把他抬起来,欢呼雀跃,纷纷祝贺,此时的场景那可真是热闹非凡。
炮会鼎盛期催生小集市
西江日报:看你说得这么精彩,炮会的活动应该很受村民的喜爱。
黄锦兴:我记得炮会最鼎盛的时期,是要连续举行三天,方圆数十里的乡邻都会前来助兴,讨喜庆。来得人多了,炮会行经路上也挤满了小摊贩,或卖农产,或卖小食,人来人往,讨价声、吆喝声此起彼伏,俨然一个小集市。炮会中场时间,村里会组织村民聚餐,大家团坐一起,共话桑麻,是增进村民感情、维系乡情的好时机。
西江日报:听你的话,炮会现在是不是没有以往这么热闹呢?
黄锦兴:的确,事实有点无奈。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很多年轻人都外出务工,村里常住人口如今只有200多人,要想举办一些热闹的活动,人力都不知往哪儿找。后来,我和村里的理事人员一起商讨,决定调整炮会的举行时间和缩短举行天数——举行时间由原来正月十三调整到正月初六,时间也缩短为一天。如此一来,村里的年轻人便可以在春节假期里参与到乡俗活动中,以飨他们的思乡之情。
担忧传统乡俗越发冷清
西江日报:作为非遗传承人,在炮会的传承上做了哪些工作?
黄锦兴:我如今生活在佛山,适逢节日都会返乡,但无奈年轻人纷纷在外,近几年炮会举行的氛围已远远不及从前般喧闹喜庆,我也不知从何下手,鼓励更多年轻人回来扛起这份延续乡情的风俗信仰。但我会尽己所能,将这一套满载美好寓意的民俗继续在上带坑村里上演。
西江日报:是否有尝试寻找当地文化部门来协助传承和推广炮会?
黄锦兴:2011年,当地的文化部门也曾来到村里进行普查,搜集整理炮会资料,建档立案,设立了数据库。后来,在建立完善档案的基础上,还围绕炮会的历史,邀请有关专家、学者来广宁研讨,进一步挖掘和保护炮会的历史价值。
我也时常向身边的佛山朋友宣传广宁的炮会风俗,让越来越多的人们了解炮会,并扩大影响,达到越传越广的效果。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