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日报记者 夏紫怡
宽郊金龙舞动场景。西江日报记者 吴勇强 摄
苏衍尧。(受访者供图)
【人物档案】
苏衍尧是高要区回龙镇宽郊村人,今年52岁,自上世纪80年代练习舞“金龙”至今,已有三十余年。期间,跟随村中舞龙的老艺人学习打鼓、走龙圈等技巧。学艺所成后,多次带领村中舞龙队外出表演,宽郊金龙技艺很快便受到各界关注,成为非遗项目中一朵盛放于乡间的春花。
来源于“金龙救童”的传说
西江日报:宽郊金龙历史悠久,它的起源蕴含了什么故事吗?
苏衍尧:宽郊金龙起源并盛行于清代光绪元年间,至今已经有200多年历史。村里曾有传说,古时有一村里的孩童上山丘放羊,期间遇到一只身型硕大面露凶相的大老虎,危急关头,一条金色巨龙从天而降,把大老虎吓得逃之夭夭,孩童最终化险为夷。
后来,宽郊村民为了纪念金色巨龙,建起一座叫“聚龙堂”的庙宇,祈求它永保村民平平安安、六畜兴旺,年年参拜。并效仿金色巨龙的模样轧制金龙,在每年的正月初一至元宵节在村内外舞动,流传至今。
西江日报:据说村里还有一个金龙筹备委员会,是有什么作用吗?
苏衍尧:这就要追溯历史了。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宽郊金龙的表演和技艺传授曾一度被中断。彼时,村里的前辈们担心民国期间流传下来的印龙符专用刻印版和龙牌、龙鞋、舞龙腰带等舞龙物品遭遇不测,悄悄把这些工具都藏在了一间叫日南的老祖屋里。
直到七十年代,后人才将这些物品悉数找出并保存下来,到了1982年,村中前辈选出舞龙的可造之材,组成了金龙筹备委员会,重新策划建造宽郊金龙。那时我正在上初中,初入舞龙队,只负责打鼓和擎旗。
32人舞动78米“金龙”
西江日报:宽郊金龙体型巨大,制作和舞动有难度吗?
苏衍尧:那是当然的!“金龙”的制作功夫中,无论是龙裙、龙带、鳞片、龙骨架等,全部都是村里前辈们手工制作的,耗时冗长,细节考究,真材实料。由此,舞动“金龙”就更不是易事了。
金龙总重量500多公斤,全长78米,共分32节,前一节为龙头,后一节为龙尾,其余30节为龙身,需要32名壮年男人才能舞动。由于金龙重且长,需要不停轮换队员,所以舞龙队员通常都要有100人以上,加上彩旗手、龙牌手、锣鼓手等,舞龙队伍达200至300人。
西江日报:要将金龙舞出灵动又有气势,有什么秘诀吗?
苏衍尧:32人一起舞动,还得相互配合,其中所要求的扎实技艺自不必说,其次还要相互间形成默契,才能提高配合度,龙才能如行云流水般活灵活现。比如走龙圈,龙头每走一步,龙尾就要走32步,龙头加速前进时,龙尾也要反应敏捷,火速前进,各个部位用力需恰到好处,这样才能使到整个龙圈成圆形。其次,每一位舞龙队员都要专注听指挥鼓,踩着鼓点节奏走,或急或缓,或轻或重,都需要拿捏得当。
所以换句话来说,我们能把宽郊金龙舞动得如此精彩,可以侧面彰显宽郊村团结和谐的乡风。在农闲时间,我就会召集村里年轻人,带领他们多练习,多跑动。我还会根据练习场地的大小,适时调整龙圈大小,训练队员们的应变能力。
龙委会成员已有400人
西江日报:作为宽郊金龙的传承人,在发扬这一传统乡俗上,你是怎么做的?
苏衍尧:现在我是金龙筹备委员会的会长,主要负责队员的舞龙训练和队伍演出工作。近年来,在政府文化部门的关注下,宽郊金龙得到长足发展,人员配置,演出机会,工具设备等,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更新。
目前宽郊金龙的表演节目共有7个,每一个我都精心编排,各有不同的寓意,也有不同的舞动特色。如节目之一“金龙跳天门”,龙头龙尾同行而入,同时快速跨越龙身,头尾逆向而飞,龙身突然滚动,犹如飞龙腾蛟之势。寓意着祖国山河气势壮观。
西江日报:在培养下一代舞龙成员中,你有什么心得?
苏衍尧:目前龙委会已有近400人,其中大部分为村里的青壮年。大家从小便看宽郊金龙长大,耳濡目染之下,长大懂事后,加入舞龙队的意愿是非常强烈的。但凡有演出和起舞需要,队员们自觉到岗,乐在其中。在我看来,这是对家乡文化的一种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的表现,更是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深切热爱的情感体现。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