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耕地中的大熊猫”要保护好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核心提示: 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强调,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

“耕地中的大熊猫”要保护好

新华社长春10月17日电 题:“耕地中的大熊猫”要保护好

新华社记者陈俊、郎秋红、孟含琪、薛钦峰

又到了收获的季节。

在一望无际的田野里,高大的秸秆上挂着硕大的玉米棒子,灿烂的阳光下,腰杆挺得直直的。

指着地里一层厚厚的、已经发黑腐烂的秸秆,吉林省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王贵满说:“我们给黑土地‘盖被子’,黑土地更‘肥’了。”

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强调,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

一年多来,梨树模式在保障粮食增产的基础上,朝着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方向不断升级。

  艰苦探索蹚出保护之路

东北是世界四大黑土区之一,得天独厚的特质,使其成为滋养粮食生长的绝佳地域,也是牢牢稳住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10月9日,梨树县泉眼沟村保护性耕作地块的玉米根系。新华社记者薛钦峰摄

“心疼得要命!”跟黑土地打了几十年交道的王贵满说,前些年,东北粮食产量节节高,但是过度开垦和化肥的大量使用,让黑土地越来越“瘦”、越来越薄。

担忧在2000年前后加剧了。罕见的大风把地里的黑土卷走一层又一层。从此以后,如何在稳增产的基础上保住黑土成了他心中头等大事。

当时,欧美国家已经探索出以秸秆还田和少免耕播种为主的保护性耕作方式。一些科研人员因地制宜,在梨树开发试验田,陆续开始保护性耕作的探索。

其中一位就是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2008年李保国来到梨树县考察后,次年与同事们在泉眼沟村建立了试验田。2011年,他又成为中国农业大学吉林梨树实验站站长,与中国科学院等科研机构的专家们共同研究适宜当地的保护性耕作技术。

从土壤测试,到计量不同秸秆还田量,再到研究不同播种方式……每年,李保国几乎每个月都会来梨树,还在这里设置研究生实习基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起初工作也有不少困难。把秸秆留在地里,改变了千百年传承下来的耕作方式。当地农民坚决反对:“啥?不行!种了几十年地,没见过这样的。”

王贵满出手了。他先找到当地种粮大户杨青奎,拍着胸脯给他画了个“大饼”:“你按我说的做,我保你一垧地多收2000斤。”杨青奎一咬牙同意了。

“还真信对了!”时隔十年,杨青奎告诉记者,通过给黑土地“盖被子”,试验地块1公顷土地比过去节本增效2000多元,年增产2000多斤;秸秆全覆盖免耕5年后,表层土壤有机质增加20%左右,每年每公顷可减少土壤风蚀量800多吨……这是十多年来,李保国等众多科研院所的农业专家经过不懈努力,探索出的保护性耕作体系——梨树模式。

  “黑土地保护联盟”为黑土粮仓保驾护航

最艰难的时候,是总书记的讲话给了他们前进的指引。2013年1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

10月9日,梨树县泉眼沟村田间玉米长势。新华社记者徐子恒摄

政策举措密集出台,让推广工作恰逢及时雨。2015到2020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在东北四省(区)开展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并逐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扩大项目实施范围。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将黑土地保护上升为国家工程;农业农村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明确“十四五”期间我国完成黑土地保护利用的任务和目标。其间,黑龙江和吉林纷纷出台黑土地保护相关实施意见。

为了进一步扩大黑土地保护研究的参与度,当地政府每年举办“黑土地论坛”,李保国和同事们会邀请众多国内外土壤学专家来到梨树,与农业干部、种粮大户、农机厂家等汇聚一堂,共同出谋划策。如今,“黑土地论坛”已连续举办七届,影响力也与日俱增。

他们还组建了“黑土地保护联盟”。联盟的特色活动之一是“挑刺会”,专家和农民坐在一起,面对面剖析问题——专家说秸秆要还田,可是种植覆盖后地温不够了,春天不出苗,咋办?免耕播种机使用时走走停停的毛病到底在哪儿?……一次次“挑刺”与争论中,专家们不断改进机械和技术,农民操作也越来越规范。微信群是联盟的日常沟通平台,几百人的群里,天天都有热火朝天的讨论。

  梨树模式升级版精准对接农业现代化

梨树县种粮大户张文镝这几天正忙着在地里收割玉米。他随手从秸秆上掰下一穗玉米。“这一穗玉米得有七八两重,一垧地收获25000斤不成问题,又是大丰收啊!”他高兴地说。

一年多来,梨树模式不断升级。根据相关规划,未来保护性耕作将覆盖东北70%适宜耕地。为了破解推广中出现的“争秸秆”“靠补贴”“赶任务”等问题,联盟正朝着构建现代农业体系的方向进一步探索。

2021年开始,梨树模式试验团队尝试建立现代农业生产单元,打造升级版,即以300公顷集中连片土地为一个单元,在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基础上引入金融、保险、粮食仓储、农资等服务环节,从保护黑土地向构建现代农业体系过渡,最终形成现代化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银行能否给50万元透支额度周转,保险能否开辟方便险种,农药服务能否保效果……今年3月,王贵满把当地种粮大户和银行、保险、粮食收储等企业负责人召集一起,供需双方积极对接,讨论气氛热烈,最终形成一套完善的方案:中国农业银行为梨树模式推出“黑土粮仓贷”,中粮贸易有限公司蔡家库提供专业仓储,吉林省八达农药有限公司成立专门公司提供农药支持。

“如果试验成功,将大大提升农业生产综合效益,实现黑土地保护与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对接。”李保国说,“我们的目标不仅是夯实粮食安全基础,端牢中国饭碗,还要让碗里装好粮、装精粮!”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