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高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金利赛龙舟)代表性传承人黄照兴 开创金利龙舟“领队指挥”模式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核心提示: 黄照兴,1970年出生于高要区金利镇显学村,从小在赛龙舟的氛围下长大,自小就爱上赛龙舟。1997年接过长辈的“传承棒”,担起了组织训练青少年赛龙舟的重任。2014年1月,黄照兴被评为高要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金利赛龙舟)代表性传承人。

文/图 西江日报记者 杨丽娟

黄照兴在展示划龙舟的姿势。

黄照兴在展示划龙舟的姿势。

【人物档案】

黄照兴,1970年出生于高要区金利镇显学村,从小在赛龙舟的氛围下长大,自小就爱上赛龙舟。1997年接过长辈的“传承棒”,担起了组织训练青少年赛龙舟的重任。2014年1月,黄照兴被评为高要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金利赛龙舟)代表性传承人。

金利龙舟已有200多年历史

记者:村里从何时开始有赛龙舟的习俗?

黄照兴:我们村赛龙舟历史悠久,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赛龙舟是当地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农历五月初一、初三、初五都有龙舟表演,初一是最热闹的,全村都出来观看龙舟表演。

记者:你们村在赛龙舟方面有哪些特点?

黄照兴:说起金利赛龙舟,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显学村,显学村是远近闻名的“龙舟村”,基本家家户户的男丁都会参加赛龙舟,并且形成了团结、拼搏向上的风气。我们村的赛龙舟技巧比其他村强,自举办龙舟比赛起,显学村的成绩都是名列前茅。曾在比赛中获得村级2个冠军1个亚军,区级1个亚军,市级2个亚军等荣誉。2015年,还代表肇庆市到广西参赛,进入前八名,获得优胜奖。

近几年,其他村的经济发展起来,对赛龙舟的资金等投入不断加大,因此赛龙舟的技术水平超越我们村了,这有点可惜。随着村里年轻人外出创业发展起来,他们又重燃信心,说一定要重振辉煌。

记者:你们的龙舟是自己制作的吗?

黄照兴:以前有做过,但效果不好。我们的龙舟都是购买的,但挑选龙舟也是一门十分讲究的技术活,没有赛龙舟经验的人挑不出好的龙舟。我以前跟师傅学过如何挑龙舟:太硬的划不动,太软的容易塌,要挑选软硬适中的才行。好的龙舟是弹跳前进的,水是飞起来的,持续惯性大。

创新方式适应时代发展

记者:金利赛龙舟经历了哪些演变?

黄照兴:金利镇是闻名水乡,听老一辈的人说,在解放初期,龙舟遭到破坏,便用龙艇代替龙舟作为交通工具出行。改革开放前,是赛龙艇。龙艇比较小,长约6米,宽约一米,最多能坐6个人。

改革开放后,赛龙舟时兴起来,龙舟长为31.8米,宽为一米多,可坐53人。随着时代的发展,赛龙舟由传统表演演变成竞技体育后,又衍生出了中华龙舟,比金利龙舟要小将近一倍,长约为18.5米,宽为1.1米,可坐20人。

记者:在龙舟历史演变的过程中,您进行了哪些改进和创新?

黄照兴:以前赛龙舟,各村龙舟大小不同,参加的人数不同,有的村有40多人参加,有的村有50人,每个人的划桨节奏不同。后来,我尝试作为领队站在中间做指挥,人数确定为53人,发现有了领队指挥后,大家的节奏变得整齐划一,速度得到很大的提升。

领队在队伍中处于核心地位,通过口哨控制龙舟的节奏,船员喊出口号,划出气势。别的村子看到后,也照着做,才有了现在金利赛龙舟统一的标准:人数53人,中间有1个领队。

还有一个最明显的变化,以前赛龙舟以赛龙艇的方式为主,以打起水花的高度来作为好的标准,水花越高越好看。但赛龙舟变为竞技体育后,在追求速度时,则要求减少水花的产生,提升速度,如此一来,划桨时的姿势就要改变,由往后拉浆变为往前划水,腰手脚同时发力。

赛龙舟成村民团结纽带

记者:是否会担心赛龙舟这个习俗消失?

黄照兴:这一点我从来没有担心过,赛龙舟已经成为我们的传统民俗,一代一代的年轻人都会自觉加入赛龙舟的训练。作为非遗传承人,我在训练他们的同时,也教他们如何挑选龙舟。在村中这帮年轻人中,也有一些有天分的,划得好,也会挑龙舟。

记者:为什么金利赛龙舟能够一直流传下去?

黄照兴:坊间有言“广州看花市,金利看龙舟”,这已经成为我们的传统文化。2016年,金利赛龙舟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赛龙舟更是成为了我们村与村、村民与村民和谐团结的纽带,形成一股凝聚力,也激发着金利人拼搏向上。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