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兴国制作的木制雕塑。
文/图西江日报记者 杨丽娟
【人物档案】
范兴国,1976年出生于四川,专业工艺品设计师,雕塑师,现定居鼎湖区,肇庆市能动雕塑工艺品有限公司负责人。父亲是一名木匠,从小受父亲的影响,也爱上了木匠活。90年代初来到广东,深耕雕塑行业多年。2006年来到肇庆,跟当地的木匠师傅学习提升技艺后,他将木匠技艺与雕塑结合,创新出了木制能动雕塑,将千年鲁班技艺传承活化。今年4月,范兴国的木器制作技艺被列入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项目名录,范兴国成为技艺传承人。
传承鲁班千年技艺
记者:您是从什么时候接触木匠?
范兴国:我父亲是当地有名的木匠,从小就跟着父亲做木匠活,帮他做锯木、刨木、凿孔、钻孔等基础性的工作。我觉得木工挺有意思,一块木头在自己的手下变成一件器物,甚至是一件艺术品,很有成就感。
记者:木制能动雕塑产品如何赋予文化内涵?
范兴国:鲁班被世人尊称为“百工圣祖”,他是能工巧匠的代表性人物,他发明的各种工具,生活生产机械、榫卯工艺,建筑工程技艺等等一直沿袭至今,成为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我的木器制作技艺也是在鲁班技艺的影响下产生的。为了让传统文化更好地再现和传承,我设计了一套鲁班木匠机器人,由5个木人组成一个系列,展示鲁班和学徒在画墨、刨平、钻孔、锯榫、凿卯等工作场景,弘扬工匠精神。通过能动雕塑这一文化载体,让传统技艺传承下去,更好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创新活化才能走得更加长远
记者:在鲁班的传统技艺上,您做了哪些创新?
范兴国:不能死守传统,一定要创新,传统技艺如果只是一味照搬,很难走得长远。能动雕塑是一种新的文化载体,让传统静态雕塑动起来,更具观赏性和吸引力,作品有故事内容,形意兼备,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是打开创意之门的钥匙。
我有一个特别深刻的感触,现在城市里的很多小孩,已经不知道粮食是怎样种出来的,日常使用的家具是怎样造出来的,用能动雕塑展示制作场景,让人直观感受,让现代人了解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因此,我用木制能动雕塑作文化载体,做成文化产品,并融入故事,让作品说话。同时,我将作品艺术化和文学化,将静态产品变成动态产品,更生动展示传统技艺。
记者:在研发产品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难题?
范兴国:要将静态产品做成动态产品,是一个比较难的过程,会用到机械原理、省力杠杆原理、美术、几何等知识。在制作时,木块的长短粗细都非常考究,不仅要让作品动起来,还要自然稳定有艺术感,所以常常要琢磨、反复试验,忙到深夜一两点是家常便饭。研发一个新产品,从构思、设计到制作完成,大概需要半年时间,时间成本和研发成本较高。
记者:在坚持艺术创作的同时,如何兼顾产品的效益?
范兴国:必须要注重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因此,每一件作品我都会到市版权局申请版权,生产时印上本公司商标。在第一次申请版权的过程中,市版权局建议我参加深圳文博会。2017年,我创作的鲁班木匠机器人系列作品首次亮相展会,吸引了众人围观,并收获了一定的订单。目前,我制作的能动雕塑已销往北京、河南、湖南、福建、云南等地,多为家具行业、艺术馆、民族类博物馆、景区等等。
拟设非遗体验馆推广技艺
记者:作为非遗传承人,您在推广技艺方面有什么打算?
范兴国:从区级到市级非遗传承人,我倍感肩上的担子更重了,目前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学徒。木制能动雕塑制作技艺很考验人的综合能力,不但要会绘画、会雕塑、懂机械、电路,还要动手能力强。
为推广技艺,我与多个景区合作,不仅增加景区的可观赏性和文化内涵,同时,也可以让更多人了解木器制作技艺。此外,计划在端州区设立非遗体验馆,市民可以现场体验非遗产品制作,了解古代人生产生活的状态。
记者:如何挖掘能动雕塑的文化,创作出更多市民喜爱的产品?
范兴国:除了《鲁班木匠机器人》系列作品,还有《中华农耕文化》系列作品,包括春耕、夏耘、秋收、冬藏,谷物加工的场景展示,还有将肇庆本土文化融入作品,如包公审案、制砚师、文人磨墨等能动雕塑。近期还研发制作出可以供人骑行的木牛木马,推出市场后,深受市民喜爱。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