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姚木庆制作的花炮。资料图

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三日,高要活道镇姚村都举行传统的抢花炮活动(前排为花炮)。西江日报记者朱健兴摄
西江日报记者 赖小琴 实习生 李浩言
【人物档案】
姚木庆,今年76岁,高要区活道镇姚村人,高要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高要春社”重要组成活动“添丁炮”的手艺传承人。17岁接触到“添丁炮”制作手艺后,他便专注其中,不断试验改造,研制出独具特色、安全性高、外形美观的“添丁炮”,让姚村及周边乡村的抢花炮更喜庆热闹,“姚村花炮”也在“高要春社”活动中绽放光彩,享有盛名。
姚村抢炮节远近闻名
记者:“高要春社”包括了很多不同的活动,在你们村又有什么仪式?
姚木庆:我们主要是祭拜和放“添丁炮”、宴请,这个习俗有几百年历史了。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是我们的社日,抢炮是最热闹的仪式。前一年有添男丁的家庭,都会在这天放炮,庆祝添丁,寓意人丁兴旺。我们年轻时,是各家各自放,后来逐渐变成集体放的抢炮活动。谁抢到炮后就要立即举起来说“我抢到了”,别人就不能再抢了。抢到者就可以去领礼品,头炮的礼品是放炮那户人家准备的,有一对有头有尾的甘蔗、烟和利是等。我们村人多热闹,花炮又响,姚村抢炮节在高要比较出名。
记者:你们的集体抢炮有哪些流程呢?
姚木庆:主要是社祭、接“炮头”(即第一炮)、集中到炮地、放炮抢炮、宴饮。每天早上8点左右,大家都去祭拜。10点多,我负责带着舞狮队伍去接“炮头”,将它放在炮地的炮台后,其它炮才拿过来。11点左右开始放炮,抢完一个“添丁炮”要放一遍鞭炮,都要到下午两点多才能抢完。最多的一年,我们村放了38个。
记者:这些流程和以前比会不会也有些不同?
姚木庆:时代发展了,有很多不同。以前,谁先排队谁就是“炮头”,半夜一两点都有人争着排队。2004年我孙子出生那年就是,半夜两点就有人拿甘蔗去排队了。近几年,村委会为了避免矛盾,提前召集要放炮的人家开会,按照男丁的出生日期排队,谁在前一年第一个出生,谁就是“炮头”。前些年,“添丁炮”的利是越封越大,有些几百上千元。这四五年,村委会规定,利是不能超过100元,实在是想包多些,也不要声张。别的村抢炮的都是男丁,我们村现在妇女也可以去抢。2014年以来,政府和村委会很重视,每年的活动很热闹,抢炮时亲戚朋友都来围观,比过年还热闹。
花炮变“花篮”漂亮安全
记者:您的花炮做得特别漂亮,为什么会做成花篮模样?
姚木庆:原来的花炮叫“米升炮”,体量小又简单,买了放在衣服口袋里带回家的。我做了几年,始终觉得不够安全,就用竹子、花纸将它做大。为了放出来好看,有段时间有些人用烟花代替,炮地周边都是房屋,也不安全啊。我又改良,让花炮放上去后先散开,过几秒再爆响,寓意放了“添丁炮”开枝散叶,好意头,大家都很喜欢。这几年,花炮越做越大,慢慢就变成现在的花篮一样,祭拜时放在一起很好看。高要区文化馆让我做了一个差不多一米高的大花炮用来展示,那是做得最大的一个。
记者:您是什么时候开始制作花炮的?
姚木庆:我17岁那年,有一次放工后,去看村里的老师傅做花炮,觉得好玩,就自己试着做了一个,没想到居然试放成功。老师傅看到后,就叫我要继续做。我又觉得做花炮太费功夫,不想继续学,他不肯,一定要我继续做,说是为了方便村民,也要将这个手艺传下去。我就只能继续做,一做就做到现在。
每年农历10月,我就要开始备料。前几天刚买了花纸,过段时间砍竹开篾、裁好竹篾还要晒干等等,再裁花纸。一般农历11月开始做,一天最快只能做一个。这几年,每年要做50个左右,除了我们村,附近几个村也有人找我预订。
我们村原来的炮台就是一张桌,我觉得不够安全,就用铁桶做了炮桶,可以将整个花炮放进去,这样安全很多。
选徒要求肯学人品好
记者:高要还有其他一些人也做花炮,您能否谈谈自己的想法?
姚木庆:做花炮最重要是保证安全和质量。不安全就容易出事,质量不过关也不行,有些花炮放出来不响,这是很不好意头的。我做的花炮放得高又响,大家喜欢我也开心。每年放炮后,都有人打电话来多谢我,隔壁村有个添孙子放炮后,热情地请我吃饭饮茶,推都推不掉。
记者:现在有收徒弟传授手艺吗?
姚木庆:做花炮花功夫多,不赚钱,很多人都不肯学。有些肯学的,我又不放心,做花炮用到火药有危险性,要人品好才行。这个手艺也有几百年历史,高要区文化馆叮嘱我,一定要将它传承下去,我想让儿子、孙子都去学,这样比较放心,也是希望这门手艺能够一代一代地传下去,我们的“春社”抢炮活动越来越热闹。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