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日报记者 严炯明

杨文娣(前排中间者)带领伍丁诞队伍在宾日居民小组内巡游。 受访者供图
【人物档案】
杨文娣,52岁,端州区黄岗街道下黄冈二社区宾日居民小组人。2007年至今,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杨文娣都会组织端砚行业者和附近居民,举行祭拜伍丁先师活动。
“伍丁诞拜师节”在2017年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18年8月,杨文娣被认定为区一级非遗传承人。2021年“伍丁诞拜师节”更名为“伍丁诞”。
50年后“伍丁诞”再度亮相
记者:伍丁诞曾经中断了50多年,为什么在2006年重新开启?
杨文娣:据史料记载,伍丁是中国先秦时期古蜀国开辟蜀道的五位力士,后逐渐演变融合为一位姓伍名丁的神人。由于端砚行业不畏艰险劈山凿石与伍丁力士劈山开路的精神相通,故奉伍丁为祖师,通过拜先师活动,鼓励和培养端砚后继人才,使制砚工艺世代流传。
在古代黄冈村,即是现在黄岗街道,就有祭拜伍丁先师的风俗。我们杨氏祠堂当年曾保存有两块明代伍丁先师神牌。
因为历史原因,伍丁诞被迫中断50多年。其中一块刻有“敕封工部尚书伍丁先师之神位”,被村内杨桂添老人出于保护铲掉文字,另一块则保存良好。
直到2005年,我们重新改造杨氏祠堂,在村内老一辈的强烈要求下重新恢复这一仪式,于是才在2006年重新举行伍丁诞。后来,政府和当地乡贤共同出资修建伍丁祠,两块神牌供奉于内,让周边更多人能了解伍丁诞,参与伍丁诞。
记者:“伍丁文化”具有什么内涵?
杨文娣:伍丁是当地石匠的祖师爷,他开山辟路,刻苦耐劳和勤奋的精神值得后人学习、传承。伍丁文化还具有劝孝劝学,善思善行的理念。在古代的黄岗圩,村民为路人施茶,为当地农民施粥,都是先辈传承伍丁精神的范例。这些优良品德值得当代端砚匠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此外,当代延伸的伍丁诞拜师礼,有着深刻的尊师重道的文化意味。
民俗仪式传承尊师
记者:伍丁诞有哪些仪式,其中又蕴含什么寓意吗?
杨文娣:根据老一辈人的回忆,传统的伍丁诞仪式相对比较简单,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到杨氏祠堂为伍丁先师上香拜祭,然后大家一起分猪肉。
伍丁祠修建完成后,我们每年需要先从伍丁祠请神牌回到杨氏祠堂祭祀,祭拜仪式得到进一步完善,也着重突出了“拜师”这一核心环节。祠堂门楼、门口和神台处需要贴上对联。神台上需要放上一系列供品。
然后,经过一系列助兴仪式,我们才正式祭拜伍丁祖师。行内砚工按顺序上香祭拜。新入行的石工举行拜师仪式,先向神牌祭拜,然后向师傅行礼,最后办理入行登记。
拜师仪式结束,所有人会将伍丁神牌用轿子抬着,绕我们村巡游一周。
记者:您是在哪一年入行,此前是否了解过伍丁诞?
杨文娣:我是1986年在亲戚带领下进入端砚行业,当时也没什么入行仪式,自然而然就跟了师傅做学徒。但是,我在入行后也听老端砚匠人说过伍丁故事。
恢复伍丁诞后,我作为杨氏后人,一方面走访村内熟悉历史的村民杨德记、杨桂添,聆听他们讲述伍丁诞相关故事,学习拜伍丁的传统习俗。另一方面,向市内一些文化专家请教伍丁诞历史起源,尽力恢复伍丁诞这项传统民俗。
申请省级非遗迫在眉睫
记者:云浮近年同样也举行伍丁诞,您觉得应该如何擦亮本土伍丁诞文化品牌?
杨文娣:云浮地区石材加工业发达,近几年也举行了大型伍丁诞活动。根据我的了解,云浮地区的伍丁诞历史不及我们源远流长。但是,这也应该引起我们重视,因此,申请“伍丁诞”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迫在眉睫。我们也正为此而努力。
伍丁文化与端砚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我们除了需要多举行伍丁诞相关活动,还要推动端砚文化走进校园,以此让更多青少年了解伍丁文化。随着端砚博物馆开放,我们可以更好地展示端砚文化和伍丁文化。
记者:您对未来伍丁诞传承人有何期待?
杨文娣:近年来位于端州区宾日居民小组的年轻端砚匠人们,都主动参与伍丁诞活动,亲身体验整一个流程。这对于伍丁诞传承有极大好处。
近年来,端砚行业发展遇到瓶颈。我对年轻一代端砚匠人期待在于,希望他们能找到端砚未来发展方向,从而引领伍丁文化发展延续。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