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伍丁诞)传承人杨文娣 礼拜伍丁传承端砚文脉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核心提示: “伍丁诞拜师节”在2017年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18年8月,杨文娣被认定为区一级非遗传承人。2021年“伍丁诞拜师节”更名为“伍丁诞”。

西江日报记者 严炯明

杨文娣(前排中间者)带领伍丁诞队伍在宾日居民小组内巡游。 受访者供图

杨文娣(前排中间者)带领伍丁诞队伍在宾日居民小组内巡游。 受访者供图

【人物档案】

杨文娣,52岁,端州区黄岗街道下黄冈二社区宾日居民小组人。2007年至今,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杨文娣都会组织端砚行业者和附近居民,举行祭拜伍丁先师活动。

“伍丁诞拜师节”在2017年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18年8月,杨文娣被认定为区一级非遗传承人。2021年“伍丁诞拜师节”更名为“伍丁诞”。

50年后“伍丁诞”再度亮相

记者:伍丁诞曾经中断了50多年,为什么在2006年重新开启?

杨文娣:据史料记载,伍丁是中国先秦时期古蜀国开辟蜀道的五位力士,后逐渐演变融合为一位姓伍名丁的神人。由于端砚行业不畏艰险劈山凿石与伍丁力士劈山开路的精神相通,故奉伍丁为祖师,通过拜先师活动,鼓励和培养端砚后继人才,使制砚工艺世代流传。

在古代黄冈村,即是现在黄岗街道,就有祭拜伍丁先师的风俗。我们杨氏祠堂当年曾保存有两块明代伍丁先师神牌。

因为历史原因,伍丁诞被迫中断50多年。其中一块刻有“敕封工部尚书伍丁先师之神位”,被村内杨桂添老人出于保护铲掉文字,另一块则保存良好。

直到2005年,我们重新改造杨氏祠堂,在村内老一辈的强烈要求下重新恢复这一仪式,于是才在2006年重新举行伍丁诞。后来,政府和当地乡贤共同出资修建伍丁祠,两块神牌供奉于内,让周边更多人能了解伍丁诞,参与伍丁诞。

记者:“伍丁文化”具有什么内涵?

杨文娣:伍丁是当地石匠的祖师爷,他开山辟路,刻苦耐劳和勤奋的精神值得后人学习、传承。伍丁文化还具有劝孝劝学,善思善行的理念。在古代的黄岗圩,村民为路人施茶,为当地农民施粥,都是先辈传承伍丁精神的范例。这些优良品德值得当代端砚匠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此外,当代延伸的伍丁诞拜师礼,有着深刻的尊师重道的文化意味。

民俗仪式传承尊师

记者:伍丁诞有哪些仪式,其中又蕴含什么寓意吗?

杨文娣:根据老一辈人的回忆,传统的伍丁诞仪式相对比较简单,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到杨氏祠堂为伍丁先师上香拜祭,然后大家一起分猪肉。

伍丁祠修建完成后,我们每年需要先从伍丁祠请神牌回到杨氏祠堂祭祀,祭拜仪式得到进一步完善,也着重突出了“拜师”这一核心环节。祠堂门楼、门口和神台处需要贴上对联。神台上需要放上一系列供品。

然后,经过一系列助兴仪式,我们才正式祭拜伍丁祖师。行内砚工按顺序上香祭拜。新入行的石工举行拜师仪式,先向神牌祭拜,然后向师傅行礼,最后办理入行登记。

拜师仪式结束,所有人会将伍丁神牌用轿子抬着,绕我们村巡游一周。

记者:您是在哪一年入行,此前是否了解过伍丁诞?

杨文娣:我是1986年在亲戚带领下进入端砚行业,当时也没什么入行仪式,自然而然就跟了师傅做学徒。但是,我在入行后也听老端砚匠人说过伍丁故事。

恢复伍丁诞后,我作为杨氏后人,一方面走访村内熟悉历史的村民杨德记、杨桂添,聆听他们讲述伍丁诞相关故事,学习拜伍丁的传统习俗。另一方面,向市内一些文化专家请教伍丁诞历史起源,尽力恢复伍丁诞这项传统民俗。

申请省级非遗迫在眉睫

记者:云浮近年同样也举行伍丁诞,您觉得应该如何擦亮本土伍丁诞文化品牌?

杨文娣:云浮地区石材加工业发达,近几年也举行了大型伍丁诞活动。根据我的了解,云浮地区的伍丁诞历史不及我们源远流长。但是,这也应该引起我们重视,因此,申请“伍丁诞”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迫在眉睫。我们也正为此而努力。

伍丁文化与端砚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我们除了需要多举行伍丁诞相关活动,还要推动端砚文化走进校园,以此让更多青少年了解伍丁文化。随着端砚博物馆开放,我们可以更好地展示端砚文化和伍丁文化。

记者:您对未来伍丁诞传承人有何期待?

杨文娣:近年来位于端州区宾日居民小组的年轻端砚匠人们,都主动参与伍丁诞活动,亲身体验整一个流程。这对于伍丁诞传承有极大好处。

近年来,端砚行业发展遇到瓶颈。我对年轻一代端砚匠人期待在于,希望他们能找到端砚未来发展方向,从而引领伍丁文化发展延续。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