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日报记者 严炯明
赖昌伟。 西江日报记者 严炯明 摄
【个人档案】赖昌伟,今年55岁,肇庆市广播电视台一级播音员。上世纪九十年代,他制作“包公审裹蒸”“包公审端砚”等系列广播小品、文艺节目在肇庆电台播出。后来,他又制作“包公审端砚”“包公不持一砚归”等广播小品,深受欢迎。
2013年,包公传说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5年,该项目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今年,赖昌伟入选肇庆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包公传说)传承人。
记者:包公传说是如何形成的,内容方面分为哪几类?
赖昌伟:北宋名臣包拯在庆历元年至三年(1041年—1043年)任职端州,在当地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传说,至今仍广泛流传于端州区以及周边的高要和鼎湖。
围绕包公任职端州这段史实,当地百姓千百年来传颂着很多包公传说。按照传说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对他清明廉洁、高尚品德的赞扬,如“掷砚化渚洲”传说;二是对他执法公正、断案如神的歌颂,如“包公锁蛟龙”“包公收妖”“包公为蟛蜞伸冤”“龙的珠宝”等传说;三是对他不畏权贵、为民请命的称许,如“包公巧破血衣案”“铁树开花”“填拐命”等传说。
包公在端州任职的故事,被百姓赋予了各种神奇传说,这些传说口耳相承,代代流传。
记者:包公传说肇庆是如何挖掘整理的?
赖昌伟:改革开放前,包公在端州的传说缺少保护而逐渐湮没,濒临失传。在此之后,政府相关部门对肇庆本土文化挖掘以及结合本地旅游发展,逐步对包公传说进行整理。
其中,有些被整理、编辑和出版成书籍,有的被改编成粤剧搬上舞台,例如李三元先生就将不少包公传说写成小故事,而宁汉高和李敏中先生等也将包公传说通过说书形式向社会传播。
记者:您如何与包公传说结缘的?
赖昌伟:小时候,我看过一出“包公审郭槐”的戏剧,对里面包公正气凛然的形象印象深刻。上世纪80年代,那时候十分流行说书节目,我正在读高中,每次中午打完饭,就拿着饭盒守在收音机前听包公传说的故事。我每次都被里面故事深深吸引,在学习之余还抽出时间搜集包公传说的相关题材。
我参加工作后,也会用包公传说来练习一下播音主持的技术,同时也跟李敏中先生学习说书技艺,为日后创作包公传说的相关文艺作品打下坚实基础。
记者:您是如何创作出《包公端州传奇》,其具有什么样特点?
赖昌伟:谭沃森先生创作过包公相关小说,而李三元先生创作的包公故事,对我创作《包公端州传奇》有莫大的启发。2003年,我将多年积累的包公传说相关小说传记,整合创作出27集粤语广播故事《包公端州传奇》在肇庆电台播出,收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
我在《包公端州传奇》中多设置悬念,让听众紧跟故事的情节。我还在故事改编中巧妙加入肇庆民间谚语、歇后语、顺口溜、本地方言等,使故事更具肇庆地方特色,让听众产生亲切感。
我注重用声音塑造包公的人物性格,如在播讲《包公端州传奇》中,就运用一种浑厚、铿锵有力的声音,塑造包公铁面无私、廉洁公正、不附权贵、英明决断的人物性格。
整体而言,《包公端州传奇》还是属于二度创作,缺少对包公传说进一步发掘整理。
记者:为了让包公传说进一步传承,您觉得未来应该怎么做?
赖昌伟:包公传说需要我们挖掘更多新的元素,丰富包拯的人物形象。就包公传说传承问题,我目前已经着手培养第三代传承人,一位14岁的初中生黄泺天,教导他说书讲古的技巧。他对此有极高天赋,包公传说的传唱在未来不成问题。
事实上,很多年轻人不太喜欢听说书,我希望更多年轻人参与到包公传说这项非遗传承中,给予它现代载体,如将包公传说创作成动画等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内容,让其能更好延续。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