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首页 > 新闻 > 评论 > 正文
“高温下坚守”呼唤“制度清凉”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核心提示: 高温“烧烤”模式持续,肇庆今年将面临更为严峻的热浪挑战。只要坚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贯穿始终,多一些制度保障、身边善举、细节温暖,就能为一线劳动者撑起“遮阳伞”。

□ 特约评论员 知新

入伏后,肇庆迎来高温酷暑天气。当大家在空调房里躲避酷暑时,却始终有这样一群人坚守在岗位上,或头顶骄阳或挥汗如雨,他们为城市的美丽环境、万家灯火,市民群众的出行安全,以及大家的美食享用等忙碌着、奉献着。他们是交警、电力工人、园林工人、厨师……在平凡的岗位上,展现着不凡的敬业奉献精神。(7月19日《西江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要尊重劳动、关心劳动者,并指出“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尽管高温难捱,但为了经济社会发展,为了城市高效运转,像环卫工、交警、建筑工人、外卖小哥等一样,一大批劳动者仍然要坚守在户外工作岗位,默默奋战在车间一线,用奉献和汗水诠释着奋斗的意义。这个时候“高温关怀”不能缺位,“送清凉”就是最好的表达方式。一次次走访慰问,一句句暖心话语,一箱箱清凉用品……丝丝凉意入心田,点滴关爱都是情,让广大劳动者亲切感受到,肇庆是一座充满友爱的城市。

“送清凉”面向的是劳动者,既要关注本地职工,也应关心外来工;既要重视新职业劳动者,也要厚爱灵活用工者。在此基础上,面对职工不断升级的“清凉需求”,要坚持问需于民,读懂职工的急难愁盼,在关注身心健康的同时更重视精神愉悦,不仅要送上清凉饮料、防暑药品,而且要组织文化纳凉、露天电影等活动,通过制度保障和降温减负来纾解“情绪中暑”。

“送清凉”不只是政 府职能部门的事,更应汇聚更多的社会力量。这几年,肇庆积极创新载体,拓展内涵,越来越多的单位和志愿者加入到爱心队伍中,怀着感恩之心去关爱一线劳动者。“劳动者驿站”“清凉小屋”、免费茶歇点……一系列实笃笃的措施,体现了企业单位的责任担当,也是大爱城市的应有胸怀。“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正如冰心先生所言,凝聚更多力量,共同画好爱的同心圆,就能为一线劳动者尤其是户外工作者带去一片遮阴避暑的清凉。

面对高温“烤验”,在“送清凉”的同时,更应保障好一线劳动者的权益。诸如配置劳保防护用品、发放高温津贴、建设工地设置临时遮阳棚、给予充足的“午休时间”等,把这些“高温关怀”落到实处,既要从制度层面强化顶层设计,更要从执法角度加大劳动监察,让劳动者敢于维护自身权益。

高温“烧烤”模式持续,肇庆今年将面临更为严峻的热浪挑战。只要坚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贯穿始终,多一些制度保障、身边善举、细节温暖,就能为一线劳动者撑起“遮阳伞”。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