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日报记者 杨永新
孔耀光和他跳凤舞的道具。 受访者供图
人物档案
孔耀光,63岁,怀集县幸福街道大梨村委会撒塘寨人。从少年开始跟祖辈学习凤舞,是撒塘寨祖传凤舞第五代传人。
凤舞在当地流行百余年,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大众视线,如1984年参加肇庆庆祝建国35周年民间艺术演出,1995年参加省首届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南粤之光”开幕式展演,2017年参加肇庆市“请到肇庆过大年”民间艺术巡游活动等。2009年被肇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孔耀光成为传承人。
山中观鸟学鸟姿
记者:有人说凤舞源于明朝,有人说源于清朝,哪个正确?
孔耀光:按族谱记载,凤舞在清光绪三年(1877年)由当时的广西贺州传入,至于贺州之前源于哪个朝代就不清楚了。传入后,一直由我们孔氏后人传承,到我这里已经是第五代。凤是百鸟之王,是吉祥物,去到哪都受欢迎。
记者:您舞凤的动作很优雅,有专业练习过吗?
孔耀光:这些舞蹈动作都是祖辈流传下来的,而我对此加以创新。表演时,要将凤闲庭信步、相互追逐、飞翔觅食、戏水洁身等动作呈现出来,需要很长时间的练习和积累。为了将鸟类的行走动作演绎得更真实,我经常到山里,观察模仿鸟行走、觅食等。
另外,凤的道具虽然只有10公斤,但要将它舞得轻巧、灵活,没有一定的身体素质很难坚持下来,所以我经常锻炼身体,保持足够的体能。长久训练下来,我能很迅速地入戏,做出凤飞翔、追逐等动作。
为舞蹈道具做减法
记者:凤舞在传承过程中,有哪些变化和创新?
孔耀光:首先在道具上做减法。凤的道具原来用竹制成,但涂上六层宣纸后,重量达13公斤,现在改为不锈钢作框架,套上布料,总重才10公斤。其次,原来每年表演都要在纸上重新绘画图案,耗时耗精力耗金钱,改用布料后,画一次图案可以用好几年,省了不少花费。我们也对“凤头”进行改良,装上弹簧后,只需拉一下即可自动回位,以前要用手推,很费力。
1997年,研究非遗的省专家看过我们的凤舞后,给出了一些改进意见,经过改良之后,动作变得更加优雅,普通群众更容易看得明白。参加大型活动时,凤舞的时间缩短至15分钟,表演人数也由原来的14人减至11人。演员都是村民,大家都比较忙碌,有的人没空参加,人数变少更适合我们统筹活动。
记者:从你们的表演来看,伴奏乐器中的唢呐似乎很突出。
孔耀光:唢呐在凤舞中起到很大作用,舞凤者根据唢呐的节奏来做动作,轻重快慢,能调动现场气氛。外行看舞凤图个热闹,行家则结合唢呐的旋律来欣赏表演。所以,凤舞中的其他演员可以随时变换,但舞凤者和吹唢呐者则相对固定,只有熟练掌握这门技艺,才能完美配合,将戏表演得出神入化,让人观为叹止。
动员儿子接班
记者:清远阳山县杜步镇旱坑村也有凤舞,他们称为“双凤舞”,其道具造型基本和你们一样,动作和表演情节也差不多,并指出此舞由怀集传入,但他们在2005年就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此,您怎么看?
孔耀光:我知道阳山那边有凤舞,但不知道他们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这样,更说明我们的凤舞深受人们喜爱,将吉祥如意、人寿年丰的良好愿望传至大江南北,这是好事。
记者:听说您有意培养您儿子为下一代传承人?
孔耀光:坦诚说,我和很多非遗传承人一样,都面临着难以找到传承人的问题,主要是年轻人的传承意愿不大。我儿子是读美术的,目前在广州开画廊,我们凤舞道具上面的图案都是他画的,省了不少钱,更重要是,他对凤舞有兴趣,平时从广州回来,经常召集几个同龄人一起研究凤舞,这个很难得。如今外出表演,我都动员他担当凤舞的主角,希望他早日挑起传承的担子。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