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壮狮舞)传承人韦秋象 “娇憨”壮狮舞出壮家风采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核心提示: 韦秋象,壮族,1955年11月生,怀集县下帅壮族瑶族乡车福村委会韦寨村小组人,年轻时跟随前辈韦河玄老艺人学习壮狮舞,主舞壮狮头,继承了该舞蹈的精髓。2008年,壮狮舞被肇庆市政府批准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韦秋象成为该项目传承人。

西江日报记者 杨永新 特约记者 徐维宁 通讯员 苏泳生 黄滋慧

韦秋象。西江日报通讯员 黄滋慧 摄

韦秋象。西江日报通讯员 黄滋慧 摄

【人物档案】韦秋象,壮族,1955年11月生,怀集县下帅壮族瑶族乡车福村委会韦寨村小组人,年轻时跟随前辈韦河玄老艺人学习壮狮舞,主舞壮狮头,继承了该舞蹈的精髓。2008年,壮狮舞被肇庆市政府批准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韦秋象成为该项目传承人。

壮狮舞由广西传入怀集

记者:壮狮舞的来源是什么?

韦秋象:我们壮族韦氏先祖有舞壮狮的传统。在清朝时期,韦氏祖先从广西辗转到广东的连山小三江,随后迁徙到怀集下帅车福村韦寨,将壮狮舞延传至今。壮狮并非传统的狮子,其外形介于狮和猫之间,我们又称其为舞木狮或舞木猫。

壮狮的道具小且轻巧,基本用木料来制作,其样貌面善目慈,清秀可爱。舞蹈配以乐器伴奏,富有较强的艺术性。我从小喜爱这个舞蹈,得到前辈韦河玄的悉心指导,并成为壮狮舞第十二代传承人。

记者:当地百姓是如何看待壮狮舞的呢?

韦秋象:对我们壮家人来说,壮狮舞有吉祥纳福之意,不但本族人喜欢,也受到周边村民的追捧。舞动的壮狮娇憨可爱,时而活泼,时而乖巧。做配角的“猴子”机灵鬼马,展现了欢欣喜庆之情。我们每次表演,可谓人头攒动,场面热闹。我们经常获邀到上帅、小三江等地表演,如此一来,可以让更多人感受到壮狮的魅力,和当地老艺人交流,不断将壮狮舞蹈发扬光大。

记者:表演一场壮狮舞需要什么?

韦秋象:演员以村民为主,表演人数为6人,我主舞壮狮头,另外一人在前面引路,二人戴笑佛面具,二人戴猴子面具,大家相互配合。随着乐器伴奏,情节起伏,让观众看得过瘾。

表演主要围绕着一张八仙桌进行,我举着壮狮头沿着桌子周边走或跳到上面,跟着锣鼓点起舞。笑面佛和猴子的扮相者,则在壮狮周围嬉戏追逐,肢体语言丰富,特别吸引小孩。

春节期间的“压轴戏”

记者:表演壮狮舞有什么难度动作吗?

韦秋象:对我来说跳壮狮舞没有什么难度。但对于新手而言,必须要经过不断练习,才能达到要求的动作。在舞壮狮的时候,要听着伴奏的强弱做动作,并贯穿全场,用肢体语言表现出壮狮娇憨、可爱、活泼、灵动。

当中最难的是,壮狮在地面表演了几个情节后,接着跳上八仙桌继续舞动。这个时候,要高举壮狮头做动作,翻滚摆动,因为不能时刻看着脚下,因此脚步一定要稳,幅度把握得当,否则一不小心就会脚下踏空跌落。扮演猴子者也不容易,时而翻跟头,时而跳上桌子。

记者:壮狮舞一般在什么时候表演?

韦秋象:主要春节期间,特别在元宵节当天最热闹,我们称为“耍年宵”,借此表达人们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而这段时间也是村民最清闲的日子,大家都有时间观看。

除了在本村,我们还要走村串寨去演出,吸引很多村民观看。自从入选肇庆市“非遗”项目后,我们有更多机会参加大型活动演出,让更多市民了解这个舞蹈。印象深刻的是,1995年,壮狮舞与凤舞、龙鱼舞组成了《壮狮呈祥》,参加广东省首届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南粤之光”开幕式演出,反响热烈。

希望找到更多传承人

记者:在壮狮舞的传承方面,你做了哪些工作?

韦秋象:壮狮舞是我们的文化隗宝,也是促进汉、瑶等民族团结的传统舞蹈,我们一定要将它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近年来,村子里不断有热衷于传统文化的年轻人来学艺,我们也积极培养不同年龄层的年轻人,给他们传授技艺,目的就是增添壮狮舞的中青年力量,教导他们作为传承者,要时刻保持一颗热爱的心,把壮家的特色文化发扬光大。

记者:对于未来壮狮舞的发展,您有什么想法吗?

韦秋象:壮狮舞在传承发展的道路上,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2008年,壮狮舞被肇庆市政府批准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壮狮舞广为人知。今年5月,下帅启动了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培训项目,面向社会人员和青少年学生,定期每周三在下帅民族学校、文化站等开展培训活动。

壮狮舞毕竟源于我们的村子,我也想更多年轻的村民参与表演,传承这个文化遗产,希望在村里物色下一代传承人。但是,村里大部分成年人外出打工,他们过年才回来,大家在一起练习的时间很短,熟练程度不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也希望大家给我们意见和建议。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