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日报记者 杨永新 特约记者 徐维宁 通讯员 苏泳生 黄滋慧

韦秋象。西江日报通讯员 黄滋慧 摄
【人物档案】韦秋象,壮族,1955年11月生,怀集县下帅壮族瑶族乡车福村委会韦寨村小组人,年轻时跟随前辈韦河玄老艺人学习壮狮舞,主舞壮狮头,继承了该舞蹈的精髓。2008年,壮狮舞被肇庆市政府批准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韦秋象成为该项目传承人。
壮狮舞由广西传入怀集
记者:壮狮舞的来源是什么?
韦秋象:我们壮族韦氏先祖有舞壮狮的传统。在清朝时期,韦氏祖先从广西辗转到广东的连山小三江,随后迁徙到怀集下帅车福村韦寨,将壮狮舞延传至今。壮狮并非传统的狮子,其外形介于狮和猫之间,我们又称其为舞木狮或舞木猫。
壮狮的道具小且轻巧,基本用木料来制作,其样貌面善目慈,清秀可爱。舞蹈配以乐器伴奏,富有较强的艺术性。我从小喜爱这个舞蹈,得到前辈韦河玄的悉心指导,并成为壮狮舞第十二代传承人。
记者:当地百姓是如何看待壮狮舞的呢?
韦秋象:对我们壮家人来说,壮狮舞有吉祥纳福之意,不但本族人喜欢,也受到周边村民的追捧。舞动的壮狮娇憨可爱,时而活泼,时而乖巧。做配角的“猴子”机灵鬼马,展现了欢欣喜庆之情。我们每次表演,可谓人头攒动,场面热闹。我们经常获邀到上帅、小三江等地表演,如此一来,可以让更多人感受到壮狮的魅力,和当地老艺人交流,不断将壮狮舞蹈发扬光大。
记者:表演一场壮狮舞需要什么?
韦秋象:演员以村民为主,表演人数为6人,我主舞壮狮头,另外一人在前面引路,二人戴笑佛面具,二人戴猴子面具,大家相互配合。随着乐器伴奏,情节起伏,让观众看得过瘾。
表演主要围绕着一张八仙桌进行,我举着壮狮头沿着桌子周边走或跳到上面,跟着锣鼓点起舞。笑面佛和猴子的扮相者,则在壮狮周围嬉戏追逐,肢体语言丰富,特别吸引小孩。
春节期间的“压轴戏”
记者:表演壮狮舞有什么难度动作吗?
韦秋象:对我来说跳壮狮舞没有什么难度。但对于新手而言,必须要经过不断练习,才能达到要求的动作。在舞壮狮的时候,要听着伴奏的强弱做动作,并贯穿全场,用肢体语言表现出壮狮娇憨、可爱、活泼、灵动。
当中最难的是,壮狮在地面表演了几个情节后,接着跳上八仙桌继续舞动。这个时候,要高举壮狮头做动作,翻滚摆动,因为不能时刻看着脚下,因此脚步一定要稳,幅度把握得当,否则一不小心就会脚下踏空跌落。扮演猴子者也不容易,时而翻跟头,时而跳上桌子。
记者:壮狮舞一般在什么时候表演?
韦秋象:主要春节期间,特别在元宵节当天最热闹,我们称为“耍年宵”,借此表达人们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而这段时间也是村民最清闲的日子,大家都有时间观看。
除了在本村,我们还要走村串寨去演出,吸引很多村民观看。自从入选肇庆市“非遗”项目后,我们有更多机会参加大型活动演出,让更多市民了解这个舞蹈。印象深刻的是,1995年,壮狮舞与凤舞、龙鱼舞组成了《壮狮呈祥》,参加广东省首届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南粤之光”开幕式演出,反响热烈。
希望找到更多传承人
记者:在壮狮舞的传承方面,你做了哪些工作?
韦秋象:壮狮舞是我们的文化隗宝,也是促进汉、瑶等民族团结的传统舞蹈,我们一定要将它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近年来,村子里不断有热衷于传统文化的年轻人来学艺,我们也积极培养不同年龄层的年轻人,给他们传授技艺,目的就是增添壮狮舞的中青年力量,教导他们作为传承者,要时刻保持一颗热爱的心,把壮家的特色文化发扬光大。
记者:对于未来壮狮舞的发展,您有什么想法吗?
韦秋象:壮狮舞在传承发展的道路上,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2008年,壮狮舞被肇庆市政府批准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壮狮舞广为人知。今年5月,下帅启动了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培训项目,面向社会人员和青少年学生,定期每周三在下帅民族学校、文化站等开展培训活动。
壮狮舞毕竟源于我们的村子,我也想更多年轻的村民参与表演,传承这个文化遗产,希望在村里物色下一代传承人。但是,村里大部分成年人外出打工,他们过年才回来,大家在一起练习的时间很短,熟练程度不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也希望大家给我们意见和建议。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