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日报记者 赖小琴
双拱桥建造难度大,是长安镇现存唯一的双拱古桥。 西江日报记者 赖小琴 摄
粤桂古驿道长安段起于怀集县岗坪镇,终于封开县长安镇,由北至南贯穿封开县长安镇全镇。驿道全长约18公里,经过长安镇8个村委会60条村庄,沿线现有文物保护单位16个。其中,金龙寺桥、双拱桥、罗坎亭已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余文物保护单位均有档案记录。古驿道沿线共有6座明清时期的古石桥,长安镇也因此被考证为封开县保存古桥最多的镇。记者走访发现,这些古桥的大小、构造也有所不同,串联起它们的古驿道,俨然成了古桥“博物馆”。
双拱桥 仍为村民劳作必经之桥
位于长安镇宝山村的双拱桥,按形制被确认为建于清代。该桥南北向,长20米,双孔,顶宽3.35米,高5米。桥拱用石灰岩石条,按纵联砌置法建造,占地面积67平方米。筑桥石块长76厘米,宽36厘米,厚33厘米。桥两端修有5至7米长的护坡石墙,并有石级引桥。
明清时期,此类石桥曾广泛分布在开建县(现封开南丰镇)各交通要道上,现在遗存下来的极少。宝山村的这一座是长安镇现存唯一双拱古桥,2003年公布为封开县文物保护单位。
6月11日,记者现场看到,桥下水流已变细,两岸的护坡石墙、桥墩堆砌平整,桥墩下岩石裸露。桥墩被设计成为尖尖的犁头形状,以减轻水流冲击力。这些巧妙的工艺,无不体现着古人的智慧与工匠精神。
长安镇文化站站长莫中贤介绍,这座桥下的河水从谠山而来,原来水流很大,解放后谠山上建起了水库,这里的水流才减少。“我读高中时还在这里游泳洗澡。当时的水位到了两边护坡的坡顶。”记者看到,两边的护坡低处高约一米多,临近桥墩位置高近5米。
双拱桥紧挨民居,两端都是村民的田地。长安镇党委委员何耀坚介绍,这座桥仍是村民劳作的必经之桥,因此村民不会对其进行破坏,反而会主动清理桥面杂草。“明清时期没有水泥,建造这样一座桥是相当大的工程。大家知道它的历史后,对建桥的人都很佩服。”
逢铺桥 古驿道的“咽喉之桥”
位于长安镇西山村委会水泥村道北边的逢铺桥,在古桥队伍中显得颇为另类。其它古桥都用石头或石条拱造而成,它的桥面却直接由花岗岩石条飞架而成,工艺显得“简单粗暴”。它是封开县现存距离最长、保存得最好的三墩两孔古石桥。
逢铺桥的始建年代不详。该桥呈东西走向,是每两跨之间用3条、共6条花岗岩石条砌成的三墩两孔石桥。桥面长11.65米,宽1.56米。其中东边3条花岗岩石条每条长5.3米,宽约0.5米,厚0.3米。西面3条花岗岩石条每条长5.7米,宽0. 52米,厚0.3米。中间的桥墩两端也设计成犁尖形状,尖长3.25米,宽5.8米。犁尖用10层花岗岩石块砌筑,东、西两端的桥墩,在河道原有的石头上用花岗岩石条砌成。桥东护坡墙长5至10米,桥西有长5.8米的护坡墙。
逢铺桥是当地明清时期重要的交通要道,甚至可称之为“咽喉”。据考证,经该桥往西可分成3个方向,分别通往广西贺州的铺门镇中心、铺门镇扶隆村和封开县长安镇的西山村。往南可通向长安镇的长伟村,东南方向则连接双拱桥的驿道。往北方向走,可到达古驿道的另一个不可移动文物点、位于今宝村的罗坎亭。该亭重修于清光绪三十一年,亭柱之间用长木做凳,供往来路人乘凉歇息。沿西北方向走则可到达广西富冲。据当地居民相传,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军队的投降士兵就从该桥撤往广西。
古驿道历史文化遗存的延伸
据考证,粤桂古驿道长安段的桥梁及一些村落附近,由鹅卵石铺设而成的古驿道虽然多已被道路硬底化工程覆盖,但路基中铺设古驿道的鹅卵石仍随处可见。
何耀坚介绍,许多村民都知道长安段古驿道的存在,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就像看待现在的国道、省道一样,都是主要道路。”因此村民都不会刻意破坏古桥和驿道。
封开县博物馆原馆长陈楚源曾考证过长安镇的6座古桥。他认为,该镇之所以幸存较多明清时期的古桥,与长安镇曾经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有关。据悉,1952年以前,现在的封开县南丰镇还是开建县城,商贾繁华。与长安镇交界的怀集县属广西管辖,长安镇是两广往来的必经之地。而长安镇地势较平坦,多河流,因此桥梁较多。这些古桥修建得十分牢固,才仍有6座保存至今。
封开县文广旅体局对长安段的古驿道非常重视,加强了巡查管理,每年派人为沿线不可移动文物尤其是古桥清除杂草树木等。何耀坚认为,通过对这些桥梁进行调查研究,能够尽量还原明清时期古驿道的走向、起到的作用等历史。
作为两汉时期岭南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广信县(两汉时期封开县与梧州万秀区的合称)既是苍梧郡郡治所在地,又是岭南最早的“首府”,两广的门户,因此封开县有着非常丰富的古驿道资源,潇贺古道和茶船古道也在此相汇。此次“南粤古驿道重大发现”的公布,进一步丰富了南粤古驿道文化遗产的内容,是对封开县以往发现的古驿道沿线历史文化遗存的延伸。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