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日报记者 杨永新
马建邺在表演春牛舞。 西江日报记者 杨永新 摄
【人物档案】
马建邺,75岁,怀集县下帅壮族瑶族乡东西村委会田心村小组村民,马氏家族“春牛舞”第五代传承人,也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春牛舞)的传承人。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马建邺接过父亲的“牛鞭”,率领村民表演春牛舞。该项目曾获怀集县和肇庆市民间艺术汇演一等奖和演出优秀奖。2009年成为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同年成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村民点起火把看舞牛
听说记者来采访,马建邺提前约好几个搭档,准备好服装和道具,早早来到下帅乡政府文化室等候。
记者:这么大年纪了,还保持对春牛舞的热情,真不容易。
马建邺:从小时到现在,只要对着这头‘春牛’,我浑身就来劲,充满了激情,它已深深植根在我的灵魂之中。父亲、爷爷都是马氏家族春牛舞的传承人,如今,我也是这支舞蹈的第五代传承人了。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春牛舞的起源和寓意。
马建邺:春牛舞起源于清朝光绪年间,当时从广西贺县(今贺州市)流传至田心村,主要由我家族传承,至今超过140年历史,已经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节目。这个舞蹈主要在年初二至元宵节期间表演,寓意农民在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同时,通过表演的方式,告诉人们耕牛是农家宝,它辛勤劳作,无私奉献,让农民看到希望,获得丰收。
记者:村民们是如何看待春牛舞的呢?
马建邺:这个节目,不但中老年人喜欢看,小孩更喜欢。以前在晚上表演,村里还没有通电,村民就在晒谷场四周点起火把,将周围照得亮堂堂,很远村子的村民一早就赶来,将晒谷场围得水泄不通。
春牛舞的风格很接地气,乡土气息十分浓郁。这头“牛”一般由三个演员扮演,一人舞牛头,一人舞牛尾,我负责演农夫,是主角。表演时敲击锣、鼓、钹等作伴奏,农夫跟在“春牛”后面,做赶牛、犁田等动作。
你看我和搭档的现场表演,我扮演的农夫赤着脚,戴着草帽,卷起裤腿,活灵活现。另外三人敲锣打鼓,用节奏来带动我的动作,相互配合,动作娴熟。
创新舞蹈吸引观众
记者:表演得太精彩了!这些动作都是祖传下来的?
马建邺:舞蹈的寓意不变,但动作在每一代都推陈出新。传到我父亲时,他大胆创新,配上更多乐器,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舞蹈,全部表演完成需要一个半小时。我接手后,每隔几年就对当中的细节进行创新。如果一成不变,观众就会失去对这支舞蹈的新鲜感,便也不会再期待了。
记者:您创新了哪些情节?
马建邺:如表演犁田时,发现田里有很多鱼虾,加入摸鱼捉虾的情节,有时候不小心捉到蛇,还要表演害 怕 的动 作。还 有因 天 气 炎热,牛卧在水田散热而不肯耕作,需要给它泼水,哄它继续劳作。这些惟妙惟肖的动作,经常获得观众的喝彩声。随后,我还琢磨加入村姑送水送饭的情节,用壮族瑶族语言边跳边唱,不断加以创新。
青年对春牛舞缺热情
提到传承人,马建邺和他几个老搭档都深深叹了一口气,表现得很无奈,认为现在的年轻人对传统舞蹈不太热情,难以找到合适的传承者。
记者:您今年已经75岁,还在戏场上“赶牛”,有想过找传承人吗?
马建邺:很想,我不想春牛舞在我这一代失传了。现在的年轻人,偶尔看一下热闹还行,让他们去接棒,就没有人愿意了。我之前看中一位村里的年轻人,但因其家人反对,认为没有前途,就没了下文。现在我年纪也大了,我只能让儿子马结道(今年48岁)来继承,当作马家“春牛舞”第六代传承人吧。
现在儿子外出打工挣钱养家,只要他回来,我就教他技艺。儿子有点害羞,对着观众不自在,但我会继续鼓励他,希望早日掌握全套“春牛舞”。以后就指望他传给下一代了。
记者:现在用什么方式,让更多青少年认识春牛舞?
马建邺:每周三下午,我和搭档高世柱等人,都到乡里的小学去授课。我主要传授春牛舞蹈,高世柱主要教敲锣打鼓。经过努力,有部分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本功,这令我感到欣慰。我还打算教女学生演村姑,让戏份更丰富、精彩。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