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中共封川县委诞生地大豪岩 见证大革命时期的风起云涌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核心提示: 不论是作为封开县境内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单字体石刻,还是中共封川县委诞生地,位于封开县平凤镇广峰村委大袍自然村的大豪岩都在历史上留下自己辉煌的一笔。

西江日报记者 王永强

不论是作为封开县境内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单字体石刻,还是中共封川县委诞生地,位于封开县平凤镇广峰村委大袍自然村的大豪岩都在历史上留下自己辉煌的一笔。

如今,大豪岩和大造宫已经成为封开县平凤镇的两大红色基地,无声地向后人讲述着90多年前的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员带领农民协会和农民自卫军改变命运的风起云涌革命斗争事迹。

千年文物大豪岩石刻曾辉煌

5月27日,烈日当空。记者随同封开县平凤镇的宣传委员刘远新前往大豪岩石刻所在地——广峰村委大袍自然村的大豪山。

正当记者询问何时到达大豪岩时,眼前出现了一片岩石为主的土褐色山体。

“看!那就是大豪岩!”刘远新指着不远处告诉记者。

“大豪岩”3个硕大的楷书字顿时映入眼帘,虽然历经沧桑但字体刚劲有力。右上角写有“大清道光二十六年秋”,左下角写有“教官刘镇福题”。

刘镇福其人在封开历史上并不算出众的名人,但他从事的“教官”一职却引出了一座封开当地的知名书院——简良书院。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简良书院带火了大豪岩。”刘远新告诉记者,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李炳辉曾在此书院读过书。

记者了解到,大豪岩石刻面积2.425平方米,高2.5米,宽0.97米。民国才女、岭南大学教授冼玉清在其出版的《艺林丛录封川大豪岩》一书中,曾详实记录和考证了封川大豪岩的历史沿革,留有4000多字的传世文献资料。

记者环顾四周看到,大豪岩石刻周围是山岗丘陵,四周的缓坡上郁郁葱葱,古木葱茏,近百块浑然天成的石不规则地堆砌着。

“石刻后面原本有大云寺和华佗亭,先后毁于大革命时期和文革时期。”刘远新指着几处遗址告诉记者,目前这两处建筑正在筹备重新修建。

今年已经65岁的何亚烂是广峰村委会大袍自然村人,他自小就和同伴在大豪岩玩耍。“简良书院是平凤镇和封川县大户人家的读书地,先后出了4名黄埔军校生和1名大学生。”何亚烂告诉记者。

为了再现大豪岩的昔日辉煌,展示大豪岩光辉的红色形象,封开县计划将其打造成为新的红色教育基地,目前已经在隔壁的登河村新建了一条硬底化的水泥路,方便游客和市民进出大豪岩。

封川县委诞生于此

真正让大豪岩声名远播的不是它往日曾经的辉煌,而是一段风起云涌的红色革命事迹。

1925年冬,广东省农民协会西江办事处指派周其柏率领周铁琴、唐继烈等人到封川县发展革命组织。1926年7月,中共中央农民部特派员周全亭也到封川县指导工作。1926年10月,西江办事处主任韦启瑞来到封川县二区(现在的平凤镇、江川镇)开展土地革命,把大豪岩作为秘密联络地。

1925年至1926年,郁南县六区(平台区)农民协会的组织者龙师侯秘密来到了封川县二区开展工作,率先在这里成立了思礼乡农民协会。在龙师侯的带领下,郁南、封川两县的农民运动迅速打开了局面。

“龙师侯和平凤镇的龙拔汉属同宗关系,他利用这一身份的掩护来到了封川县领导这里的农民运动,并筹备建立中共封川县委。”原平凤镇文化站站长刘章南告诉记者,之后,封川县的大革命如同燎原之势般迅速发展壮大起来。

1927年11月17日,粤桂战争爆发,广东省委决定成立高要、广宁、三水、郁南、新兴、云浮和封川等县委,龙师侯被任命为中共封川县委书记。

“龙师侯不仅是中共西江特委委员,还是中共封川县委第一任书记。”刘章南说,龙师侯利用粤桂战争有利时机,在封川县迅速开展整顿党的组织,并成功发展了5名共产党员。

“这5名党员是在1927年的11月18日于简良书院宣誓入党的。”刘远新告诉记者,这是新成立的中共封川县委发展的第一批党员。

在短短的1年多时间里,中共封川县委就发展了10多名党员,而大豪岩的地理位置非常适合中共封川县委机关驻扎和工作,并且埇底有光岩和黑岩两个溶洞,是一处极佳的天然隐蔽场所。

之后,龙师侯带领部分农会骨干和农民自卫军活动于封川二区的农村地带,深入到群众之中,做群众的思想工作。

由于国民党和反动民团、地主武装加大了对共产党员、农会组织和农民自卫军的迫害,白色恐怖笼罩在封川大地,不断地有农会组织骨干被杀害。但龙师侯不畏艰难,一方面依靠广大群众开展运动,一方面团结各方面势力,共同应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剿杀。

农民协会纷纷成立

在龙师侯的影响和带领下,封川县的农民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

1926年6月中旬,在平岗的大造宫成立了封川县第二区农民协会筹备处,主要负责农会之间的协调工作,处理指导各乡成立农会的事宜。筹备员分头下乡,通过召开会议,深入发动群众,大力宣传成立农会的目的意义,很快就在各乡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办农会热潮。

从1926年3月至10月底,二区共成立了15个乡农会,另有2个乡组织成立了农会筹备处。经过努力,二区的大部分农民都加入了农会,各乡农会之间也相互协作、相互策应。

1927年1月,封川县第二区农民协会在平岗的大造宫正式成立,龙拔汉当选为第一任会长,封川县农运工作组派出人员前来授旗、授印。

至今,封开县博物馆中还珍藏着当时的会旗、会印和部分农民自卫军使用的武器。

二区农会在县农运工作组的领导下,带领农民起来革命,开展“二·五”减租、废除“田信鸡”“田头米”等剥削,反对高利贷。

为了保证减租减息顺利进行,农会还成立封租委员会,凡有地主违抗减租减息规定的,农会便将其全部租谷封起来,交由封租委员会处理。同时,农会还开展大规模的清算土豪劣绅减租退押运动,减轻农民负担。

农会成立后还组织了一个“银会”,贮藏了稻谷,作为会员度荒应急之用。此外,农会还开办农民夜校和妇女识字班,教农民读书识字,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号召农民反对封建、破除迷信。指导农民阅读革命书籍,了解社会形势,让农民认识到贫苦的根源。

革命的烈火越烧越旺,农民们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昂扬的革命斗志逐渐觉醒。

悲壮的农民自卫军

为了更好地保护农会的安全,保护农民的利益,1926年8月,封川县第二区农民自卫军在大造宫正式成立。

“大造宫是二区农会和农民自卫军的总部所在地。”刘章南告诉记者,大造宫始建于唐代初期,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封开县保存最悠久的庙宇之一。

大造宫原为两进合院式布局,今仅存门楼、后殿以及两侧围墙。后殿为单檐布瓦硬山顶,面阔3间,宽12.64米,进深5间,长11.68米,其结构还保留着典型唐代建筑风格。

“自卫军的武器装备不仅差,而且样式繁杂。”刘章南告诉记者,不少步枪还是清末民初的样式,还无法做到人手一支,没有枪的自卫军队员只能使用原始的大刀。但是自卫军们个个精神饱满,他们明白手中的武器保卫的是农民的利益。

在农会的支援下,迫使地主石乙升、莫佐南先后给当地农民借出粮食5000斤。

“在农会的帮助下,多数农民都度过了灾荒,基本上没有出现饿死人的情况。”原平凤镇文化站站长刘章南说。

随着农会和以地主武装为代表的反动民团矛盾越来越激化,加之外围的革命形势越来越不利,二区农会决定把自卫军进行改编,定期进行军事训练,自卫军也逐渐成长为一支具有战斗力的队伍。

后来,这支自卫军参与了与云浮、郁南三县农民自卫军攻打都城、截击刘湾匪帮、登元村之战等著名战役,在与国民党反动派和当地土豪劣绅的斗争中共牺牲了100多人。

“攻打都城是自卫军经历的第一次正规化战争。”刘章南说,都城是郁南、云浮和封川三县的商业中心,也是国民党统治政权在三县的政治文化中心,驻扎着国民党的一支正规军。打下了都城,能够巩固农民运动取得的现有成果,进一步恢复和发展农民运动,建立稳固的后方基地。

为此,三县的农会组织均派出了各自精锐的自卫军,1927年5月18日凌晨,1000多名农民自卫军奋勇战斗4个小时,但由于敌人事先获得情报,暗中增派了一个营的兵力,导致自卫军攻城受挫。

“这次战斗虽然没有完成任务,但沉重地打击了反动派的巢穴,当地的大恶霸莫佰然和一些反对农会的地主豪绅纷纷外逃,连驻都城的广东守备军第一团团长严博球都吓得请求增兵支援。”刘章南说,这次战斗自卫军认清了自己的不足,为后来的截击刘湾匪帮、登元村之战等积累了珍贵的实战经验。

“在国内的大环境影响下,中共封川县委和龙师侯带领农会和农民自卫军取得了令周边县区瞩目的成就,但最终还是在国民党反动派、反动民团和地主武装的联合剿杀下损失殆尽,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战争在封川二区偃旗息鼓。”刘章南说,龙师侯被国民党反动派列入重点通辑名单,还被反动民团和地主武装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从1927年11月开始,龙师侯带领农民自卫军转战于封川县的大山之间。为了更好地领导农民运动,他化名李瑞,取道广西直下广州、佛山向党组织汇报工作和请示下一步的工作方向。

此时,国民党反动派进一步加强搜捕共产党人和农会骨干,不少党组织遭受严重破坏,不少共产党员被杀害。

1928年8月,龙师侯在佛山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为了从龙师侯口中获得中共封川县委和中共西江特委的重要情报,敌人使尽了酷刑。

但龙师侯丝毫没有向敌人屈服,失去耐心的敌人很快就将他杀害。

二区的农民运动失败后,党的组织遭到破坏,大批农会骨干、自卫军成员遭到逮捕和杀害,革命力量受到严重的摧残,农会和自卫军被迫解体,党组织停止了活动。

如今,在大造宫的后面修建了一座烈士陵园,建立了“平岗革命烈士纪念碑”,陵园内安放着96位在战争中牺牲的革命先烈墓碑,供后来人瞻仰。

而在大造宫的隔壁,一座现代化的楼房正在加紧施工。“这是新建的封开县红色教育基地,计划在今年7月1日前投入使用。”刘远新告诉记者,新基地竣工后,将串连起大造宫、大豪岩两大基地,成为平凤镇红色文化教育的一大亮点。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