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日报记者 刘浩辉 通讯员 邓明奇 邓东妮
故居内的邓拔奇半身铜像。 西江日报记者 刘浩辉 摄
在怀集县甘洒镇永富村,有一座极具岭南特色的古宅,它坐西向东,面阔三开间,石板铺地,白墙瓦面,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怀集革命烈士邓拔奇的故居。它静静地伫立着似乎在透过历史的烟尘,无声地诉说着一段令人敬仰的故事……
邓拔奇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两广党组织领导人之一,也是怀集县早期农民运动的发动者和领导者。1925年11月,他被派回家乡开展农民运动,组织成立了高富村农民协会。1932年10月,年仅29岁的邓拔奇在粤东大南山惠来县林樟村反“围剿”战斗中壮烈牺牲。
“邓拔奇是我祖父。我虽然未曾见过祖父,但他的光辉形象永远活在我的心中,他的革命精神永远激励着我成长。”小时候,邓拔奇的侄孙邓敏(邓敏从小称邓拔奇为祖父)经常听家里的老人回忆起祖父邓拔奇的革命故事,如今已经退休的他是甘洒镇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团成员,立志把邓拔奇的英雄事迹和永富村的农民运动革命故事传播得更广,以此来缅怀革命先烈,汲取革命精神。
邓拔奇故居是我市著名的红色教育基地。 西江日报记者 刘浩辉 摄
寻求真理,立志投身革命
1903年6月4日,邓拔奇出生在广东省怀集县(当时怀集属广西省辖)甘洒乡高富村(现甘洒镇永富村)的一个殷实家庭。勤奋好学的他,在小学时期除了完成国文、算术、历史、地理、图音等课堂作业外,课余时间还会到父亲经营的“振兴书店”阅读外国文学作品。
1917年秋,邓拔奇考入四年制的怀集中学(今怀集县第一中学)。在校期间,他积极参加进步师生组织的“讲学会”,开始阅读《新青年》等革命书刊。中学毕业后,为了寻求真理,在父亲的支持下,他远赴上海浦东中学补习英语,在校经常聆听知名人士演讲,救亡图存之念渐渐植根心底。并通过“两广留沪同学会”结识了不少进步青年,常以“男儿有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来勉励学友、鞭策自己。
1923年暑假,邓拔奇毅然告别了新婚的妻子谢惠民,踏上革命的道路。
1924年7月,邓拔奇参加了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所领导的宣传队,并任小组长。接着,他发动就学于穗的怀集热血青年郑作贤、梁蕴石等成立“怀集留穗同学会”,并牵头创办出版会刊《怀集青年》,发表《告怀集青年书》等文章,深刻揭露“在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反动统治下黑暗的社会现实”。是年冬,邓拔奇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革命者。
邓拔奇故居内部 西江日报通讯员 邓明奇 摄
革命路上,无所畏惧
进步思想的熏陶,革命浪潮的锤炼,使邓拔奇成为了一名热情高、敢担当、勇奉献的爱国青年典型。在他的影响下,家族成员邓卓奇、邓慧奇、邓艾、邓寿奇等也积极投身革命。
“我们相聚的时间很短,但他一心造福人民、忠贞不渝地为党的革命事业作奉献的精神深深地印在我心里。是他指引我走上革命的征途,鼓舞着我前行。”曾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湘边纵队、时任广西壮族自治区人事厅副厅长的邓艾在回忆起她堂哥邓拔奇时说道。
邓拔奇的革命事业也得到了父母的支持。1925年7月,为了支援“省港大罢工”,他回家动员父亲募集了白银600元交付罢工委员会,同时把父亲经营的“振兴书店”作为自己在怀集工作的联络点之一。
1928年底,时任中共广西临时省委委员的邓拔奇回到怀集重建地下党组织,最初住在同学梁钟琛家,不久他的行踪被敌人察觉。梁钟琛暗中通知邓拔奇马上转移。凌晨时分,敌人出动百余人包围永富村搜查邓拔奇住所。邓拔奇早已乔装成鸡贩,在村民董次宜的护送下顺利脱险。敌人对其妻子谢惠民进行严刑拷打,伤痕累累的谢惠民坚强不屈,丝毫没有透露邓拔奇的行踪。
期间,邓拔奇还遇过几次危险,但都在朋友和群众的支持和帮助下化险为夷。
“邓拔奇从来不是孤军奋战,因为有家人支持,有群众帮助,才使他在革命的道路上信念坚定、无所畏惧。”邓敏说。
邓拔奇故居是怀集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江日报记者 刘浩辉 摄
转战家乡,开展农民运动
走进邓拔奇故居的农会筹建室,可以看到马灯下摆放着一张八仙桌和四张椅子,桌上放有一只茶壶,配着四只茶碗。
“邓拔奇从广宁回到怀集领导和组织农民运动时,经常在此屋与先进青年和革命群众在微弱的灯光下商量筹建屈洞乡高富村农民协会事宜。”邓敏介绍说,故居里陈列着一把农会用过的大秤就是最好的见证,这也体现了农会的公平公正。
1925年11月,邓拔奇返回家乡高富村大力宣传在广宁开展农民运动的形势和经验。白天他与进步青年邓慧奇、邓寿奇、邓瑞奇、邓毓奇等一起劳动,晚上入户进行宣传动员,传播革命思想。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邓拔奇的带领下,“屈洞乡高富村农民协会”终于成立了。
农会成立后,邓拔奇以农会的名义提出实行减租减息,但遇到了地主豪绅的强烈反抗,采用收回租田等各种手段来威胁农民,农会便组织群众奋起抗争,最终地主豪绅不得不实行减租减息,并将收回的田地退还给农民耕种。农民看到了农会确确实实是为广大贫苦农民谋利益的组织,纷纷踊跃报名加入农会。
在此期间,邓拔奇还发动农会修水利、筑石桥,改变了“三天不下雨就旱,一场大雨就受涝”的状况。
“这条从上屈村连塘坑至永富村腰坑口的水利渠就是当年邓拔奇带领农会农民修建的,大约2公里,至今仍发挥着灌溉农田的作用。”邓敏说道。
此后,在高富村农会的影响下,甘洒的上屈、下屈、钱村、石梅、小竹、南洞以及东区的凤岗、汶朗等地也相继成立了农会,推动了怀集县农民运动的蓬勃发展。1926年6月,成立了怀集县农民协会筹备处,同年11月,怀集县东区农民协会也相继成立。
故居陈列着邓拔奇撰写的部分文稿。 西江日报通讯员 邓明奇 摄
缅怀先烈,精神激励后人
1932年,国民党反动派组织强大兵力“围剿”中共东江特委领导的潮阳、普宁、惠来三县边界的大南山苏区。在危急关头,两广省委派邓拔奇到东江特委,带病在身的邓拔奇义无反顾奔赴大南山,指导革命斗争工作。
1932年10月10日,中共东江特委在惠来县林樟村召开的常委扩大会议遭到国民党反动军队四面包围,邓拔奇率众人奋力突围,终寡不敌众,英勇就义,年仅29岁。
而在牺牲前的四个月,邓拔奇在广东东江特委《我们的生活》刊物第六期发表了《怎样做一个好的共产党员》,文章指出“共产党员要自觉地在艰苦革命斗争中锻炼自己,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牺牲”。他坚定认为,“革命的利益高于一切”,而他也时刻准备着“牺牲一切为党工作”。
这篇文章深刻影响着包括邓敏等后人的一生,在他看来,八十多年前邓拔奇提出“好的共产党员”与今天强调“新时期合格的共产党员”实为同义,说明中国共产党自建党开始就有了合格党员的标准和做合格党员的要求,并随着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不断成熟和实践的不断丰富变得更加完善。
“我前后在10年时间里重走了一遍祖父邓拔奇当年历尽艰险、力挽狂澜的广西梧州、贵港、武宣、桂平和平南等地,对他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肩负党中央的重托,恢复和重建地方党组织以及领导农民运动的战斗经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邓敏说,祖父知险而进、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一直激励着后人不断奋斗,缅怀他这段峥嵘岁月就是对祖父最好的纪念。
悠悠历史,涓涓情怀。在邓拔奇故居,记者细细品味这里的每一张照片、每一件文物,以及每一个故事,无不被邓拔奇等革命先辈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英勇无畏地投身于伟大革命斗争的精神而深深感动,如今,邓拔奇故居已成为怀集县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最直观、最生动的教材,勉励着我们无论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
邓拔奇带领农会修建的水利渠。 西江日报通讯员 邓明奇 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