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日报记者 夏紫怡

卢灿荣穿上戏服即兴演唱采茶戏。 西江日报记者 夏紫怡 摄
【人物档案】卢灿荣,1962年出生于封开县大洲镇垢塘村。1982年拜封开采茶戏著名老艺人卢生香为师,成为卢生香的关门弟子。多年来,卢灿荣不断学习和积累演出经验,现已基本掌握唱腔42种,熟悉掌握常用唱腔16种,擅长文生一角。2017年成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采茶戏)代表性传承人。
继承衣钵唱出劳动热情
记者:采茶戏分布在封开境内各地,这一带的村民都十分欣赏你的唱功。你和采茶戏的故事是怎样开始的?
卢灿荣:采茶戏是劳动者之歌,是回荡在乡村大地的情怀之歌。我所居住的村庄,自我记事起,无论适逢节日还是日常劳作,都能听到村民唱上几段极具生活化的采茶戏。戏里哼唱的内容大多围绕本地传说、劳动生活和男女相悦的故事,有趣又生动,我便也跟着大人们唱,日子渐长,唱采茶戏的念头便在我心里生根发芽。
20岁的时候拜当时采茶戏著名老艺人卢生香为师,成为卢师傅的关门弟子,从动作、唱腔、手势等技巧学起。直到2000年,师傅离世后,我便承担起传承和弘扬封开采茶戏的重任。
记者:采茶戏,从字面上理解,应该与茶有关,它的历史渊源是什么?
卢灿荣:采茶戏的确和茶叶有关。据《封川县志》记载:封川一带盛产茶叶。过去封开人民散居在山林之中,为维系感情,每年即拿出茶叶互相探望,兴致来时,还会举行闹采茶的乡俗。又如正月农闲,适逢农历新年,为给兄弟姐妹祈求洪福,当地人会在正月学采茶。
直至今日,每年春节期间,剧团的演员都会通过展演采茶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后来受到粤剧影响,采茶戏加入了很多小戏,丰富了其表演形式与剧目。
注重细节诠释角色特征
记者:都说文化需要不断革新与融合,但也要坚守自身特色。吸收了粤剧特点的采茶戏,是否还保留一些从始至今的特点?
卢灿荣:封开的采茶戏保留至今的最大特点,除了运用当地方言演唱外,它生活化的表演艺术形式同样值得关注。如动作生活化。封开采茶戏的表演步法、表演动作没有大幅度“戏剧化”的夸张表现,演员的步法一般为“八字步”,表演时主要在台上作弧形来回走动。又如对白和唱腔生活化。封开采茶戏的对白和唱腔均用当地方言,对白直接采用日常生活对话方式。其曲调来自民歌,旋律抒情优美。
记者:要将剧目里的人物表演得栩栩如生,你有什么独门诀窍吗?
卢灿荣:采茶戏里的剧目角色行当一般有“生、旦、官、丑”等几种基本类型,根据人物特征、剧情起伏、唱腔变化,自然便要做出与之相对应的动作、手势、表情。比如饰演书生的时候,步调要走得正规,腰杆挺直。当饰演滑稽的角色时,就要做出懒散,或者大摇大摆的模样。
学戏试演的时候,卢师傅尤其注重表演过程中的细节问题,大到转身幅度,小到手指弯曲角度,我都一一受教。所以如今我走上台表演,都特别注重这些细枝末节。一个角色是否饰演成功,往往在于表演者的细节把握。
组建剧团编写剧本
记者:据资料显示,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青年一代大都外出打工,封开采茶戏出现了后继乏人的状况。你是如何看待的?
卢灿荣:经济社会发展,我们得先保障好物质基础才能更好地享受精神文化带来的愉悦。虽然目前留在封开学习采茶戏的青壮年较少,但并不代表我们后继无人。每逢春节、中秋等节日,外出打工者都会返乡,这时总能召集一批会唱懂演的人。
记者:作为非遗传承人,你是如何做好采茶戏的继承和弘扬工作?
卢灿荣:近年来,我还成立了“阔旺采茶戏剧团”,并担任团长,曾多次带领剧团队员参加市、县、镇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并经常到广西等地演出采茶戏,每年演出达三十多场。为了丰富采茶戏的剧目,农闲时候,我会和剧团的编剧一起,商量创作。目前创作有《一个密码箱》、《十五贯》、《家报喜》、《天赐良缘》、《莫宣卿》、《沙家浜》、《红灯记》、《奇袭白虎团》、《弄假成真》等15个剧本。近年创作的曲调《黄花腔》也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