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西江日报记者 肖桂芳 图/西江日报记者 梁小明
青山埋忠骨,热血铸丰碑。为缅怀在高要解放事业、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献身的革命烈士,高要人民在高要乐城镇领村圆岗山上,建立了烈士墓园,墓园前屹立“领村革命烈士纪念碑”。
沿着青石台阶缓步而上,两旁松柏苍翠。忆往昔,峥嵘岁月;看今朝,江山多娇。庄严肃穆的革命烈士纪念碑,静默无语的陵园,承载过去不可磨灭的热血记忆,也不断向后人传递着永垂不朽的革命精神。
坐落在乐城镇领村 圆岗山上的高要烈士陵园 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06位英烈永垂不朽
高要烈士墓园坐落在乐城镇领村圆岗山,距高要城区约60公里,占地19.83亩,其中墓园园区13亩。墓园前屹立“领村革命烈士纪念碑”,园、碑连成一体,成纵轴格局。烈士陵墓依山层级递上,共11排,106位英烈忠骸长眠于此。
土生土长的谢绍均在领村村委工作19年,一直致力于领村红色文化宣传工作。烈士陵园前一段长长的梯级,留下了他无数的脚印。他向记者讲述了那段光辉岁月——
高要区有着悠久的革命历史和光荣的革命传统。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高要人民成立农民协会,组织农民自卫军,高举“犁头旗”,与地主豪绅反动势力展开了英勇顽强的斗争,从根本上动摇了当地封建势力的统治基础,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农民革命历史的新篇章。
抗日战争时期,面对残暴的日本侵略者,高要人民视死如归,英勇杀敌,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壮烈诗篇。
解放战争时期,高要人民武装依靠群众,壮大队伍,打击反动武装,扩大游击根据地,实施“饮马西江”战略,于1949年10月配合南下大军胜利解放高要。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战争中,30多名高要英烈名垂青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高要有志青年踊跃参军,在抗击侵略者、保卫祖国的抗美援朝和对越自卫还击战中不怕牺牲,浴血奋战,赢得了国家、民族的尊严和荣誉。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40多位高要优秀儿女为维护国家利益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这些鲜活的英雄事迹,成为了激励后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断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为缅怀英雄,告慰忠魂,中共高要市委、高要市人民政府修建了高要英烈墓园。
谢绍均带着崇敬之情向记者讲解烈士纪念碑碑文。
烈士纪念碑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为纪念伍腾洲、聂文波、谢忠等120位在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为人民解放事业而献身的革命烈士,1958年3月高要县人民委员会在乐城领村长岗山上修建了“领村革命烈士纪念碑”。纪念碑碑座高2.68米,碑体高11.1米,正面嵌有“领村革命烈士纪念碑”9个行书大字,背面为“永垂不朽”题字。
该碑先后于1972年、1980年和1999年进行了修缮。1989年被确定为“高要县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被列为“肇庆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4年改建园区,新建高要英烈墓园。
领村革命烈士纪念碑与高要英烈墓园前后呼应,形成纵轴布局,气势磅礴,庄严肃穆,是缅怀先烈、激励后人的革命纪念地。
“领村革命烈士纪念碑是为纪念在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献出宝贵生命的120位革命先烈而修建的。在这些烈士当中,我们领村就有40位。”在烈士纪念碑前,谢绍均一边向记者讲解,一边用他粗糙的大手抚摸着纪念碑上的碑文,脸上充满崇敬之情。
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高要农民运动风起云涌,反帝、反封建、反压迫的革命浪潮席卷高要大地。1924年10月,高要最早的农民协会——端源乡农民公会在乐城领村诞生,犹如星星之火,引燃了全县农民运动的燎原之势。
1925年4月,端源乡农民公会改称端源乡农民协会,并组建了农民自卫军。是年秋天,高要二区农民协会又在领村宣告成立,组织起来的农民向地主豪绅展开了减租减息斗争。
然而,地主豪绅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组织“同善社”等反动组织与农会对抗,妄图扑灭农民革命的火焰。1926年1月,高要漾源、罗建等乡的地主反动势力纠集广宁、德庆反动民团、土匪进攻领村,农民自卫军奋起应战,终因敌我力量悬殊而失利。领村、波河等地被反动势力洗劫一空,100多名农民自卫军和农会会员被打死、打伤,200多间民房被烧毁,450多头耕牛、生猪被抢,村民露宿山头,处境艰难。这就是当年震惊全省的“高要惨案”,又称“领村事件”。
事发之后,中共广东区委、中共西江地委和驻肇庆的叶挺独立团高度重视。叶挺亲率该团第二营进驻领村附近的伍村,会同农民自卫军和随后增援的第三营官兵打败地主武装,惩办了罪魁祸首,顺利解决领村事件。
1926年9月,反动民团、土匪不甘失败,分两路再次围攻领村,农民自卫军奋起迎战,一举将其击溃。1927年8月,中共西江特委和高要特别支部拟在领村举行秋收暴动,驻肇国民党军纠合高要、广宁、德庆3县联防民团共7000多人围攻领村。农民自卫军多次打退敌人的进攻,与敌激战4个昼夜后,为保存力量,与领村群众巧妙突围,粉碎了敌人妄图消灭农民自卫军的阴谋。领村农民前仆后继,英勇奋斗,在高要农民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谢绍均告诉记者,为进一步保护好烈士纪念碑和烈士陵园,高要区民政局每年都会落实相关经费,保护好纪念碑及烈士陵园的相关设施,以方便群众前来缅怀先烈,铭记历史,教育后人。
高要第一区农民自卫军总部旧址。
小山村英烈精神永流传
每年清明节、“七一”建党节前夕,领村村民陈辉兰老人都会召集村里的烈士后代,到领村革命旧址缅怀他们的先辈。
跟随着陈辉兰老人的脚步,记者走进了位于领村西面的高要第一区农民自卫军总部旧址。这里原来是邻村伍家祠,只见一面“犁头旗”挂在中堂,五顶书写着“一区农民自卫军”字样的竹帽静静挂在墙上,武器布满岁月的痕迹,入眼皆是历史的沉淀。据介绍,当时高要农民自卫军的一些武器,一部分保存在阅江楼,一部分保留在高要区,只有少部分保留在高要县第一区农民自卫军总部旧址。
陈辉兰今年69岁。他的爷爷陈兆财正是当年自卫军中壮烈牺牲的一员。“我从小经常听我奶奶说起,领村革命起源于反抗地主的压迫,在共产党领导下,领村老百姓坚持不懈地斗争。我爷爷是为掩护群众而光荣牺牲的,年仅28岁。”陈辉兰说。
据领村革命烈士纪念碑的碑文记载,土地革命时期,当时的高要县第一区农民自卫军,即现在的乐城、河台和水南三镇,共有120人先后被反动地主武装、民团组织、国民党反动派的军队杀害,其中乐城镇领村就有40位农民自卫军为了保卫红色政权,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在爷爷的英勇事迹影响下,陈辉兰18岁时毅然走上了参军道路,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陈辉兰家族还有一个弟弟、一个侄子曾参军。
经历了历史的洗礼,革命精神在这个小山村里一直流传下来,激励一代又一代人不懈奋斗。到目前,领村共有党员63人,退伍军人53人,现役4人,还不包括从部队转业在外地工作的。
群众自发学习英烈精神
聆听英烈故事、给英烈敬献鲜花、重温入党宣誓……4月14日,高要区南金水务有限公司东区党支部负责人岑财彪带领着26名党员来到高要烈士陵园,祭奠英烈。
“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都是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我们每年都会组织党员来瞻仰烈士碑,学习革命烈士精神。”岑财彪说。
每年清明节前后,以及“9·30”烈士公祭日,肇庆市、高要区各级党政机关、学校师生、驻地部队及群众都会自发前往高要烈士陵园,缅怀英烈、寄托哀思,接受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今年是建党100周年,来参观学习的人更多,学习先辈的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谢绍均感动地说,“烈士们为了革命以身许国,视死如归。新时代,作为一名党员,就要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全心全意把国家建设得更加富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英雄不朽、山河无恙。
百年前,中国共产党打破了坚冰,今天红色火炬依旧照亮征程。
谢绍均向记者讲述那段光辉岁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