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金良
今年一季度,我市重点项目建设成绩亮眼,全市310个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额的39.1%,超时间进度 4.1个百分点,进度比去年同期提高 8.4个百分点,其中省重点项目完成进度位居珠三角第2位、全省第5位。(4月29日《西江日报》)
重点项目是地方经济发 展的 “火车头”,是推动牵动全局工作的“牛鼻子”,更是加快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今年以来,我市以 “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 的奋斗姿态,紧盯着重点项目建设不动摇,成立土地、金融、用工等7 个服务专班,将每周二定为全市统一开展项目落地巡查日活动,市县两级四套班子领导全员出动,到一线解决项目落地遇到的问题,为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夯实了良好基础。春节期间,我市宁德时代、小鹏汽车、风华高科、万达等省市重点项目开足马力,跑出了重点项目建设的 “肇庆速度”。我们要发扬成绩,乘势而上,聚焦重点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精准发力、精准施策、精准服务,确保重点项目如期推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破解“难点”,全力提供要素保障。重点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很多,尤其聚焦在融资难、用地难、用工难等“三难”问题。各级各部门尤其是“七大专班”要敢于担当、敢于负责,面对难题要主动想办法、出实招、破难题,通过向上争取、盘活低效用地等方式解决土地难问题,通过加强政银企合作、设立产业基金等方式破解融资难问题,通过加强校企合作、西北板块与东南板块劳务对接等方式破解用工难题,全力以赴保障重点项目建设要素保障,做到企业有所需、政府有所助,为重点项目建设提供坚强支撑。
打通“堵点”,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重点项目从立项、备案、中介报告到土地出让、设计方案审查、办事施工许可乃至真正开工,整个审批过程遇到办事环节长、审批事项多、涉及部门广、各环节之间存在交叉重复审批、互为前置条件等各种各样“堵点”问题,归根到底是营商环境的问题。要大力推广“双容双承诺”产业项目直接落地改革,允许企业容缺、政府工作人员容错,企业承诺事后补齐事项、政府承诺不加码验收,允许企业项目“先建后验”直接落地投产,为项目加快建设赢得时间。要以“一次办”“马上办”“网上办”为抓手,统筹推进“数字政府 +放管服改革”深度融合,持续简政放权,优化办事程序,破解“办证难”“办证慢”“多头跑”“来回找” 等难题。
消除“痛点”,主动提供“保姆式”服务。重点项目落地建设过程中,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主要污染物排放、线电迁移、员工子女就学等“痛点”问题是企业难以协调解决的,需要各级政府主动去协调解决。要大力推广“服务代办”制和 “一项目一专班”服务机制,对企业办不到的事情,各级政府部门要主动介入,变“企业跑”为“专员跑”,及时协调相关职能部门予以解决,努力为企业提供精准“保姆式”服务。要落实责任清单制,将企业难以解决、需要政府主动去协调解决的问题建立清单,通过定目标、定责任、定时限,全力攻坚,推动重点项目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个重点项目就是一个经济增长点。抓项目就是抢机遇、稳增长、促发展。我们要始终保持闻鸡起舞、日夜兼程、风雨无阻的奋斗姿态,拿出真招实策,敢于担当作为,高标准高效率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为我市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