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月莲喜欢唱山歌,在家里拿起歌谱即兴吟唱。 西江日报记者 夏紫怡 摄
【人物档案】
陈月莲,1962年生于封开县大洲镇泗科大和埇,其一带沿袭有唱山歌的传统。陈月莲自幼便跟随父亲、母亲和有经验的老艺人学唱山歌,至今已熟悉吟唱采茶调、刘海调、四平调、梁祝调、金鱼调、茶山调等山歌曲调30多种。2018年,封开山歌被列入广东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同年,陈月莲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封开山歌)代表性传承人。
耳濡目染唱山歌成喜好
记者:看到你唱封开方言的山歌都是游刃有余,唱得津津有味,封开山歌肯定有吸引你的地方。
陈月莲:以前物质匮乏的年代,大家的娱乐节目很少,聚在一起唱山歌,互相比赛,便成了农闲时自娱自乐的方式。而我的父亲陈伟庭、母亲覃火兰在当时都是唱山歌的能手,他们尤其擅长对唱。日子久了,耳濡目染之下,我也跟着父辈们唱山歌。大声唱起来时,歌声响彻山间,我越唱越喜欢了。有时候还会跑到有经验的老艺人身边学唱技巧。到了11岁,我便开始跟着父亲到山里的剧团唱山歌演戏剧。
之后,因为工作等原因,中断了唱山歌的爱好,至今继继续续也唱了三十余年。
记者:每一个地方的山歌都不一样,主要是唱得方言和曲调不同,封开山歌也属方言类山歌,其分布和种类有哪些?
陈月莲:封开山歌可谓千姿百态。由于生活环境、劳动条件、风俗习惯和语言差异,封开山歌产生了多种独具特色的歌种。按地域划分,封开的山歌有封川山歌、泗科山歌、罗董山歌、文德山歌等30多种。曲调方面主要有二友调、四平调、木鱼调、吟诗调、看花调、缸鱼调、花枝调等。按内容划分则主要有出嫁(新娘)歌、新客(新郎)歌、送鸡(满月)歌、鸾凤歌等。
不识字也能记歌词
记者:最擅长的是哪一类封开山歌?
陈月莲:封开山歌的主要歌种和曲调我都能张口即唱。比如用二友调对唱,唱词则根据活动内容随时调整,具有很大的即兴性,名称也随机应变。唱结婚的叫《鸾凤歌》,唱新居入伙的叫《新屋歌》,唱小孩满月的叫《送鸡歌》等。
在封开当地,逢有出嫁喜事,大家都喜欢找我唱出嫁歌(新娘歌)。有一回,我被邀请到女方家吟唱。待新娘出嫁时,同乡女伴和我一起唱出嫁歌,大意是表达父母养育之恩,诉说姐妹离别之情。唱到共情时,新娘也被歌声感染,两眼泪汪汪。
除此之外,我还特别擅长在一首歌曲里运用不同的曲调吟唱,梁祝调,四平调,刘海调等,皆能切换自如。
记者:唱山歌的演出费用应该不算特别高,你的内心应该是有一种坚持的信仰。
陈月莲:封开山歌是封开地区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艺术结晶和历史产物,是当地人民精神信仰的集中体现,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它具有寓意深刻、形象鲜明、句式精炼、富有韵味以及易懂易记的特点。由此,封开山歌承载着我们的乡土之恋,歌曲中的每一个情节,每一节旋律,都源于家乡,唱得是一种情怀。
因为热爱,所以即便不识字,也不妨碍我唱山歌。一首新歌,只要别人唱一遍歌词,第二遍我便能跟着旋律唱起来,唱得多了,也就熟能生巧。
记者:随时随地唱一两句山歌已经成为你的生活习惯了吗?
陈月莲:山歌唱词内容都是源于生活,源于劳动。过去一年,因为疫情原因,参加演唱的机会少了很多。“唱瘾”来得时候,我便在家唱,想到什么就唱,不受拘束,家人也支持我。如今,唱山歌仿佛成为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习惯,它已经完全融入到我的人生中。
组建艺术团传承乡土山歌
记者:作为封开山歌的传承人,在传承与发扬山歌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陈月莲:2004年,我在县城的公园唱山歌,吸引一些爱好者来学艺。2006年,我便组建了山茶花民间艺术团,教授10多名徒弟,还一同外出表演。艺术团演出的节目很受欢迎,也曾获得广东省第二届民歌节民歌汇演铜奖。现在我还任封开县山茶花民间艺术团团长。
但我认为,唱山歌与兴趣有很大关系。目前艺术团的团员都是以退休人员为主,如何发动和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唱山歌行列,也成为我下阶段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记者:那么,是否会担心后继无人?
陈月莲:那倒也不至于。在封开当地,婚嫁喜事、新居入伙、生子添孙,大家都喜欢邀请山歌演唱队来助兴,乡俗延续至今,总会有人在背后默默坚守。虽然现在大部分人都不会全职唱山歌,但只要一有需求,会唱的后人都会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
西江日报记者 夏紫怡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