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广宁剪纸)代表性传承人杨群金 一把剪刀剪出万千世界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核心提示: 杨群金,1987年11月出生于广宁县,自幼在叔婆伍火娇的影响下,喜欢上剪纸,并在剪纸上有很高的造诣,精通平剪、立体剪、阴阳剪等技法,技艺纯熟。在她的巧手下,一把剪刀,一张纸,甚至一片树叶,都可以变幻模样,剪出了万千世界。

杨群金现场展示技艺。

杨群金现场展示技艺。

【人物档案】杨群金,1987年11月出生于广宁县,自幼在叔婆伍火娇的影响下,喜欢上剪纸,并在剪纸上有很高的造诣,精通平剪、立体剪、阴阳剪等技法,技艺纯熟。在她的巧手下,一把剪刀,一张纸,甚至一片树叶,都可以变幻模样,剪出了万千世界。2018年,成为我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广宁剪纸)代表性传承人。

6岁开始学剪纸

记者:您是在怎么样的机缘下与广宁剪纸结缘?

杨群金:广宁剪纸有着几百年的历史,从我们村建村以来就已经流行,经过代代相传,传到了我堂叔婆,剪纸了得,一整套婚嫁剪纸都是她一个人完成,剪纸技艺为人称道,在当地非常有名气。我小时候经常看到叔婆剪纸,自己也拿剪刀来学习。

当时也有一些小朋友跟着学,但没学多久就放弃了,他们出去玩的时候,我就一个人在那里跟着学。叔婆见我手巧,有灵气,也很愿意教我。一直学到中学毕业,之后在半工读的同时,也没有丢弃剪纸。我现在剪一个简单的人物,只用几分钟,那是多年练习的结果。在实践中,更感受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沉淀之道,督促自己以后要更加努力练习。

记者:在学习阶段,主要以剪什么题材为主?

杨群金:传统的广宁剪纸主要以婚嫁、过年、法事等民俗类主题为题材,如剪窗花、竹萝花、鸡蛋花、坛塔花等,用来表达美好寓意、渲染气氛的一种民间传统,广宁剪纸最大的特点是应用到榄纹,“榄”用广宁话说有“拥抱”之意。

创新载体和技法

记者: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学生时代的剪纸风格和工作后的风格有区别吗?

杨群金:高中毕业后,我到佛山学习当地的剪纸技艺,发现他们的剪纸的题材丰富很多,与广宁剪纸不同的是,佛山剪纸以铺满画面为主,工具也比较多,广宁剪纸,一把剪刀就可以完成。

期间,我还到广宁县竹海大观景区内,拜紫竹观高世桃道长为师,学习一整套道家剪纸和法会剪纸,将剪纸赋予深刻内涵。经过融通佛山剪纸和道家、立体及阴阳剪纸后,我的剪纸风格更加大胆,题材从传统剪纸中抽离,融入生活场景和个人思想。

记者:在广宁剪纸上,您做了哪些创新?

杨群金:以前老一辈的人都是用纸张为载体,后来我发现树叶也是很好的载体,但要在小小的叶片上勾勒出图案,将叶片转化为剪纸艺术品,却不是那么容易。

我先研究叶片的形状、柔韧性、叶脉纹路等,根据叶片特性创作出八卦、祥云、鹿、参禅等作品。要将作品转化为艺术品,必须确保叶片不掉色、不皱、防虫,在一次参观文庙时,从古建筑中获得灵感,采用广宁蜜蜡和清漆调配涂抹叶片进行保存。

在剪纸技艺上,除掌握的传统平剪、立体剪、镂空剪,我还自学阴阳剪。有一次在电视上看到阴阳剪创始人卢柳青的创作视频,我非常崇拜,就跟着视频、查找相关资料自学,没想到自己也能练到自由创作。

进校开课促传承

记者:您创作的作品获得很多奖,最满意的是哪件作品?

杨群金:我创作的《菩提叶剪纸装饰灯》获得广东省剪纸艺术作品展银奖,作品采用菩提叶为载体,剪出在悬崖峭壁上生长的9片花瓣的尤钵罗花,表达阴阳无边,自然觉性,同时以眼睛为花心,表达圣洁在人心,心向往圣洁、神圣。用阴阳剪技法创作的《梅》《兰》《竹》《菊》作品,在广东省版权局登记了版权。

我最满意的作品还是《我是小明星》,创作灵感来自于生活的场景。有一次,表姐的儿子嚷着去看七星岩里的小黄鸭,我觉得这个场景很有意思,就剪了出来。表姐为此赋打油诗一首:我本丑小鸭,牛皮忽吹大,一夜成明星,惹来众人狂。这幅充满童趣的作品获得广东省工艺美术精品展金奖。这也是我当下的处境,虽然一路走来,剪纸没有带给我经济收益,仅凭情怀走到现在,但我会一直坚持下去。

记者:作为非遗传承人,如何传承和发扬广宁剪纸?

杨群金:其实自己一直都有开展网上视频授课和上门授课教学服务。我现在在佛山市文化馆工作,工作之余,我会到有需要的地方开班授课,以建党100周年为主线,开展更多非遗文化传承活动,将剪纸艺术带入学校、社区、乡村,让更多的人在感受传统非遗的魅力。

文/图 西江日报记者 杨丽娟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