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广宁舞山狮)代表性传承人李兆南 舞山狮弘扬团结互助精神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核心提示: 李兆南,1958年11月出生于广宁县螺岗镇水圳坑村,13岁开始舞山狮,带领广宁舞山狮走出大山,进入珠三角多地表演。在他的教授下,村中青少年热爱舞山狮,技艺得以一代一代传承发扬。2013年,成为我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广宁舞山狮)代表性传承人。

李兆南与他的山狮。 西江日报记者 杨丽娟 摄

李兆南与他的山狮。 西江日报记者 杨丽娟 摄

【人物档案】

李兆南,1958年11月出生于广宁县螺岗镇水圳坑村,13岁开始舞山狮,带领广宁舞山狮走出大山,进入珠三角多地表演。在他的教授下,村中青少年热爱舞山狮,技艺得以一代一代传承发扬。2013年,成为我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广宁舞山狮)代表性传承人。

塑造民间艺术

记者:很多人 都熟知南狮,但较少听说山狮,山狮与南狮有什么不同?

李兆南:舞山狮是流传在广宁北部的螺岗、北市、坑口、江屯等乡镇的一种原生态的民间艺术,历史悠久。

山狮的狮头、体型较南狮小,没有胡子和下巴,看起来像狮又像猫。以碎步、探步行走为基本要点。山狮表演“吃青又吃鼓”,但不同于南狮采高青。同时,山狮不仅仿动物的表演,还增加了人物猴王(广宁人称三仔)、大头佛(广宁人称大头诺)的参与。锣鼓伴奏也不同,舞山狮的锣鼓敲起来声音浑厚,疏密有序,轻重缓 急,层次分明。锣鼓的套路分别有行路锣鼓、入屋拜年锣鼓、打狮锣鼓、功夫锣鼓等。

记者:一个山狮队由哪些元素组成?

李兆南:一个山狮队的组成要系包括山狮、锣鼓、旗帜、兵器等,最简单的一队山狮至少由12—20人组 成,分为锣鼓队、舞狮队、掌 旗队、护卫队等。山狮表演时,由一人舞动狮头,另一人舞动狮尾,还有两人分别扮演猴王、大头佛。在此基础上,同时融入八策(即藤碟、钩镰、凳、棍、双刀、单刀、挑、大刀八种兵器),进行八套大拳对打。

记者:舞山狮一般在什么时候表演?

李兆南:每逢春节或喜庆的日子,比如结婚、新屋入伙,村民们就舞动山狮助兴,表演方式有春节贺年、行走过桥、开盘表演等,也有单狮、群狮表演。这一民间习俗一直流传至今,自肇庆举办“过大年”活动以来,每年从不缺席到场表演。2009年广宁县“舞山狮”被肇庆市人民政府批准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习得“十八般武艺”

记者: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舞山狮?

李兆南:舞山狮是一代传一代的,我从小就有舞山狮的天赋,看到父辈舞山狮,自己也跟在后面学着如何走步,如何敲锣打鼓。13岁时,我已经学会了舞山狮,并加入山狮队走村窜巷表演。当时顶着6斤的狮头,4斤的狮身,也能舞得惟妙惟肖,十分过瘾。

舞山狮不仅是一项健身强体的民间体育活动,还传承着地方传统表演艺术,通过相互交流技艺,进一步增强村民之间的团结、和谐、互助精神,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记者:舞山狮难度大吗?

李兆南:舞山狮很讲究节奏和技术,有些人一年出师,主要看个人对节奏和音乐的把握。广宁的舞山狮是将武术和艺术结合起来的一种民间传统艺术,所以会舞山狮的人基本都会武术。我武术、舞狮、伴奏样样都会。

舞山狮后继有人

记者: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教徒弟的?

李兆南:2007年开始教徒弟,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开始走出大山,参加肇庆市的表演,到广州、深圳、珠海等地表演。有一次,曾有机会走出国门,到澳大利亚表演,但由于需乘坐飞机,对方只给了几个名额资助。我们一个狮队至少要12个人才能完成演出,最后只能作罢了。

记者:成为非遗传承人,您在创新和传承上做了哪些工作?

李兆南:以前每个套路表演下来,需要将近一个小时,随着现代人对传统艺术的要求提高,我就创新套路,将时间缩短至40分钟以内,更容易让广大受众接受。将过独木桥套路进行创新,表演形式更加新颖,适合年轻人。所以也收获了一大批年轻观众,我们全村老少大多会舞山狮。

广宁县政府也非常注重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工作。2013年,广东首家山狮技艺馆在水圳坑村落成,有效促进舞山狮技艺传承和弘扬。

记者:舞山狮这一传统民间艺术,您担心没人传承吗?

李兆南:我们从来不担心传承问题,老带新,大带小,已经形成了一个系统的文化氛围。每次一发出表演的召集令,在五湖四海工作的年轻人都会回村,所以舞山狮不仅在于传承这一原生态的民间传统艺术,还在于它带来的团结、凝聚的民族文化精神。

西江日报记者 杨丽娟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