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首页 > 新闻 > 评论 > 正文
守住历史文化街区的根与魂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 特约评论员 知新

近日,第二批广东历史文化街区名单公布,我市有四个街区上榜,分别是端州区阅江楼历史文化街区、端州区府前路历史文化 街区、端州区豪居路历史文化街区、德庆县惠积街一横街历史文化街区。(4月19日《西江日报》)

管窥一座城市的演进历程,历史文化街区是一个重要窗口。这几年,肇庆以府城保护与复兴为抓手,以“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主力”为原则,持续创新思路,不断完善机制,走出了一条“整体保护、有机更新、活态传承”的新路径。阅江楼历史文化街区等4处历史文化街区获得省级认证,就是最好的例证。

“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萦绕耳畔。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只有保持其完整性和真实性,才能让历史文化街区“活起来”。所以说,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城市负责的精神,坚持古貌不破坏、古迹不损毁的底线,摸清底数、精心设计,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在抢救修葺上补短板,在配套环境上强弱项,进一步提升历史遗存和街区环境;同时要拿出法治姿态,秉承工匠精神,既保护好单体建筑,又原真呈现整体风貌,让历史原址、原物、原状、原生态继续保留保持下去。

众所周知,历史文化街区承载着绵绵不绝的乡愁,只有守得住根与魂、把得住形与态,才能让街区乡愁涌现、文脉清晰。归根结底,就是要坚持传承与发展并重、保护与开发并举,既要延续城市文脉,更 应整 合历史文化,点线面相结合,上中下相贯通,将特有的文化基因植 入到有形的古建筑、名人故居、古树古木保护中,努力打造底蕴深厚、特色鲜明,延续城市记忆、传承文化根脉的特色街区。

“活态”的历史文化街区才能留住岭南韵味,处理好传承保护和活化 利用的关系,既 有文气 更聚 人气,已经成为绕不过的当务之急。一方面要与现代生活交相辉映,不仅呈现生产生活方式、文化场景的不同凡响,用生活 记录昨天,用活动展示历史,而且讲好街区故事,复兴城市文明,让每一处街区“养在深闺有人识”。另一方面要与旅游振兴聚合共生,围绕 “吃、住、行、游、购、娱”,进一步提升功能和业态布局,加快培育新兴消费场景,让游客既能欣赏到别样的街区风光,也能感受到厚重的历史文化,更能体验到美妙的文旅生活。这样持之以恒地做下去,历史文化街区就一定能“火起来”,散发出特有韵味,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肇庆,一处处历史文化街区,正以其独特的景观特色、文化内涵,成为耀眼的城市名片。实践证明,保护好、利用好、发展好历史文化 街区,就能留住炎黄子孙的根与魂。立足古色古香古韵,沿着“一街区一特色”“一街区一品位”的路径走下去,就能成为一个个网红“打卡地”。这应当成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一种新境界。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