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广宁武术)代表性传承人王福华 南拳五代传人 授徒已超千人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核心提示: 王福华,1942年12月出生于广宁县石涧镇,从小酷爱武术。13岁开始习武,师从武术大师林世荣,沿袭黄飞鸿创下的南拳一脉,为南拳第五代传人。此外,他对虎鹤双形拳颇有研究,成为虎鹤双形拳国家级传承人,其武术套路被原国家体育总局拍摄收录进《中华武藏》。2009年,成为我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广宁武术)代表性传承人。

傲游截图20210415084358

在王福华的影响下,村里的小孩子也喜欢上武术。 西江日报记者 杨丽娟 摄

【人物档案】

王福华,1942年12月出生于广宁县石涧镇,从小酷爱武术。13岁开始习武,师从武术大师林世荣,沿袭黄飞鸿创下的南拳一脉,为南拳第五代传人。此外,他对虎鹤双形拳颇有研究,成为虎鹤双形拳国家级传承人,其武术套路被原国家体育总局拍摄收录进《中华武藏》。2009年,成为我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广宁武术)代表性传承人。

广宁武术盛于明清

记者:广宁武术很早就声名远播,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呢?

王福华:广宁县地处山区,古时属南海郡四会县所辖,向为土匪山贼横行之地。清宣统《高要县志》记载:“明朝洪武十四年(1419年)土寇切发,官兵弗能卸,贼乱。全粤较之,则以岭西为甚,而岭西则以四会为甚。”这里所指的岭西四会实为广宁大罗山(今广宁螺壳山)一带。当时大罗山民众为防贼乱,同时也为反抗封建朝廷的统治和土豪劣绅的压迫,纷纷聚集一起,习武防身,于是境内武风大盛,呈现烽火燎原之势,也造就出一批声名远播的武林高手。

明清时期,广宁习武之人更为踊跃。县志记载,广宁清代本地人考取武举人有12人,武秀才更是不可胜数。民国时期,广宁涌现出一批武功出众的武师,冯英彪就是其中代表性人物。新中国成立后,习武活动被列入广宁县体育的重点项目,武术遍地开花,有“南拳王”美誉的邱建国,还因此进入了影视界,成为大家熟知的功夫明星。

受武术熏陶自幼习武

记者: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习武?

王福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时兴武术,农忙过后,大家就开始习武,我在这种氛围下成长。我13岁那年,南拳第四代传人林世荣来到我们镇上教授武术,挑选习武苗子,看到我功底好,就收我为徒,我跟随师傅学了十年。

记者:刚开始练习武术感觉怎么样?

王福华:我学的是武术套路,不是散打,要求动作要领要熟练,高难度动作要准确无误,所以每天都坚持练习,练到手脚酸痛,累并快乐着。为了学好一个高难度动作,要练上半个月时间。

记者:您主要学习哪些武术?

王福华:我学了五六种拳术,主要以南拳为主,虎鹤双形拳、蔡李佛拳、铁线拳、工字伏虎拳等有所涉猎,以虎鹤双形拳见长。虎鹤双形拳是师傅林世荣综合洪家拳和佛家拳改编而成,有"洪头佛尾"之称。该拳在回单马基础上模仿动物形态,动作紧凑,劲力刚健。

授徒千余传承武术

记者:您在武术方面的造诣怎样?

王福华:能成为南拳第五代传人,也是师傅对我武术造诣的肯定。同时,我多次参加过省、市和全国武术之乡武术比赛,获传统拳术和棍术多个一等奖。2008年参加《中华武藏》拍摄工作,被国家体育总局、中国武术协会,武术研究院指名为《虎鹤双形拳》拳种的传承人。

记者: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教徒弟呢?

王福华:我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带徒弟,传承武术。当时我们有舞狮练习和表演的习惯,舞狮结束后,就进行武术表演。很多人都想把自己的小孩送到我这里习武。除本镇徒弟外,我还到其他镇,如排沙镇、古水镇等地方传授武艺。广宁人很崇尚武术,对师傅尊称为“教打师”。

记者:您带过多少徒弟?他们有哪些成就?

王福华:从武66年,教出了1000多名徒弟,其他镇的人想来学,都要排队。我教人武术有要求,就是人品要好,才传授他们一技之长。这些徒弟学有所成后,有的自己开武馆,有的进学校当武术教练,有的进警队当教练。我最得意的弟子是蔡昭建,他天资聪慧,以武术专长考上大学本科,随后又考上研究生,毕业后在珠海市一家学校做武术教练,他也参加过很多武术比赛,获得了冠军荣誉。

创新武术著书立传

记者:您在武术方面是否有自己的创新?

王福华:在教授徒弟的过程中,我发现每个徒弟的功底不同,吸收能力不同,就创新了一套兵步拳,让他们能够更好的掌握武术。

记者:您获授予市级非遗传承人,有没有觉得身上的责任更重了?

王福华:作为非遗传承人,我深入学校开展武术教学,其中教授石涧小学的学生学习武术,他们在县级武术比赛中拿到了全县第二名。此外,徒弟掌握武艺后,再传授他人,一代传一代。我还把所学形成文字,流传后人。我现在写有两本武术专著,一本《五郎八卦棍》已成稿,一本《工字伏虎拳》已写完初稿,接下来打算写《虎鹤双形拳》。

西江日报记者 杨丽娟 特约记者 凌杰通讯员 冯铁成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