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重明参加非遗进校园活动教唱四会民歌。 西江日报记者 赖小琴 摄
【人物档案】
李重明,1941年9月出生于四会市迳口镇元龙岭村,客家人,从小热爱四会民歌,在肇庆地区话剧团工作期间,开始注意搜集民歌并加以创作。1996年退休后,投入到四会民歌的抢救性保护工作中,用6年时间走访乡村老人,收集到上百首经典民歌并逐字逐句抄成册子。其根据四会民歌创作的歌曲,多次夺得大奖,并屡次登上央视舞台。在他的带动下,几近失传的四会民歌重新焕发生机,开始在乡村传唱。2015年11月,四会民歌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李重明成为代表性传承人。
儿时目标是唱赢隔壁村
记者:您唱山歌的时候显得特别有活力。
李重明:说起山歌,我从小就喜欢。还是看牛娃的时候,除了捉鸟捉鱼,唱山歌也是小伙伴们最喜欢的活动之一。我们曾经许过愿,要唱赢隔壁村的。每次听到隔壁村人唱山歌,我们不管唱得好不好,都大声吼出来。那时我们的环境得天独厚,周围很多人唱山歌,大人也是听到隔壁村人唱了就斗着唱。直到现在,我仍然是最喜欢唱山歌,一唱歌就很开心。
记者:小时候最喜欢唱的山歌是哪首?
李重明:最喜欢的那首是《明日带你转涯家》,这是很调皮的客家山歌。小时候男女斗歌,唱着唱着男的就耍赖了,想办法要唱赢女孩,就唱今天和你唱歌,明天就带你回我家,意思是要娶你回家。小孩时期天真淳朴,以为唱山歌真是可以娶到老婆,觉得很厉害。长大后对这首歌印象很深刻,那样斗歌的感觉很不错。
让四会民歌“过三江”
记者:从什么时候开始重新关注到四会民歌呢?
李重明:在肇庆地区话剧团时,有一次团里安排我写一首反映工农生产生活场景的歌曲,我和文化馆的人员联系当时的肇庆船运社,跟船从肇庆出发到梧州,深入体验他们的生活。这过程中,采访到一位姓许的船老大,他随口就唱起民歌,我就记录下来。创作时,觉得他唱得很不错,就以此创作了《西江船歌》,排练后效果相当好,成为了话剧团的保留节目。
当时四会民歌已经很少人唱了。那次的经历给了我很大启发,原来民歌创作要看有没有地方特色、有没有生活感受,从那时起,我就注意搜集肇庆各地的经典民歌,一笔一划地记录下来。此后我写的民歌,都是从这些歌曲基础上发展出来的。
记者:四会民歌有哪些类型?您最喜欢哪一种?
李重明:四会的民歌主要有时令歌、生活歌、情歌等,我最喜欢的是生活歌、情歌,这些歌曲来自生产生活,有情节、有故事,朗朗上口。我创作的民歌也主要是这些类型,也特别注意情节故事的展现。比如《争春牛》,是“土改”时期四会很多人唱的《唱春牛》,素材很好。改编时,我着重表现兄妹俩争吵,为了让牛下田抢春耕先还是喂饱牛再慢慢下田而争吵的戏剧性,有情节波动,有生活趣味,很接地气,后来这首歌获得了2018年广佛肇清云韶原创作品展演活动银奖。
记者:您创作了很多新四会民歌,自己比较满意的有哪些?
李重明:第一首比较满意的是2006年写的《玉翠桔红》,当时应四会文化馆要求,写一首有四会特色的民歌去参加比赛。这首歌在四会征集的歌曲中被挑选出来,送去参加肇庆全市的比赛,后来又送去参加省赛,获得了2006广东旅游文化节肇庆系列民间艺术汇演金奖。用我们的话说,这叫“过三江”,意思是这首歌过了四会绥江、肇庆西江,也传唱到了珠江。这个结果我很意外,也很振奋,以后就更加注重从民歌角度去创作。
还有比较经典的几首,包括《明日带你转涯家》《有歌唔唱呕烂肚》《三桂岭顶一棵松》《山歌无妹唱唔成》《龙岭放歌凤山和》,获得过第二届国际广东小曲王争霸赛金奖,我也被称为“四会民歌小曲王”“广东客家山歌优秀歌手”。《农谚歌》《争春牛》也是我比较满意的。
群众唱民歌不再“羞答答”
记者:这几年,在民歌的传承上您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李重明:以前是搜集,这几年主要是参加演出、宣传,带动民歌进乡镇、进校园、进敬老院。举办了培训班,培养了迳口、罗源、黄田的民歌骨干,让他们当地有了教唱、组织节目演出的能力,这几个镇的民歌都唱得不错,也有很多年轻人喜欢唱了。学校也很重视民歌的传唱,有几所学校教唱我创作的《仁面仔》,邀请我去上课。四会市老干部大学成立了民歌传唱基地,我主要去教唱、组织演出。
记者:现在四会民歌在全省、全国出名,民间的传唱度怎样呢?
李重明:要好像我们小时候那样大家随口唱是没什么可能的。现在主要是敬老院的老人、迳口黄田罗源的老人和学校学生传唱的多。前几天我去迳口演出,表演后有个年轻人找我,想跟我学唱民歌,现在保持了联系。还有一次去演出,小时候一起唱歌的伙伴认出我,他对山歌的热爱不亚于我,现在重新唱山歌了。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在广宁演出,有位老人看完表演找到我,说这些山歌他也会唱,原来他们以前也很多人唱山歌。前几年老人想唱山歌,是躲屋内或者房间自己唱自己听,现在就大胆了点,在村里唱也不会被人嘲笑。
记者:您对自己在四会民歌传承发展中的作用是怎么评价的?
李重明:算是做了些贡献,扩大了民歌的关注度。以前有一套广东省民歌大全的书籍,是没有录入四会民歌的。我们多次获奖后,经常演出的几首四会民歌都被这套书再版时录入,突破了零的记录。四会民歌一直是口口相传,没有文字记载,我搜集记录后,将以前经典的原生态的民歌搜集整理成一本书自己打印出来,让四会民歌有了自己的文字记载,今年这本书应该可以正式出版了。
社会发展到现在,民歌还是很有作用的,可以成为优秀的文化遗产,为当地留住文化根基,延续文化命脉,必须像珍惜生命一样珍惜我们的民歌,要有人继承有人接班,一步步传承下去。我也初步物色了一批不错的接班人。四会政府很重视,今年还打算要为非遗传承人举行收徒的拜师仪式,我相信,大家一起努力,以后的传承会更好。
西江日报记者 赖小琴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