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熀元检查松好的纸,这些纸即将送去晾干。 西江日报记者 赖小琴 摄
西江日报记者 赖小琴
【人物档案】
张熀元,四会市贞山街道邓村扶利村人,8岁开始学习古法造纸,练就了高超的造纸技术,对各个工序烂熟于心。几十年来,执着地坚持各项工序,无私展现、传授技艺,为四会古法造纸的传承做出重要贡献。2008年3月,被命名为这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八岁开始学习古法造纸
记者:您学造纸的经历是怎样的?
张熀元:我爷爷、父亲都是造纸的,我8岁就跟着他们从最简单的晒纸开始学,之后学松纸,到了17岁,就学抄纸。到那时,全部工序我都会了。
刚开始我在村里的私人纸厂“元昌号”打工。1988年,我办了现在这个造纸工场,一直做到现在。我今年已经87岁。
记者:当中有试过换其他工作吗?
张熀元:没有,一直以来都是做造纸。解放前,所造的纸都用手推车推出去卖,有时价钱低还不一定卖得出。不计人工,现在一个月收入大概2500元,在农村不错啦,还可以耕田种菜。
记者:这种纸的销路怎么样?
张熀元:销路一直很好,都是外省人来收购,隔一段时间就开着大拖车来。这种长形的手抄纸,一条15斤重,今年卖43元,去年是53元。其他人的机造纸,一条20多元。这几年,都是造多少他们就收多少。外省很多地方喜欢我们这种手抄纸,容易点燃又很少烟雾,听说买来拜神用。
牢守技艺坚持古法造纸
记者:造手抄纸有多少道工序?
张熀元:有17道工序,包括砍竹、腌竹等,每一道工序都有讲究。比如砍竹,嫩竹要砍成长80公分;腌竹时一层竹一层石灰,腌4个月;包装时一条纸足数为1700张,收购商会抽查,少了要扣钱压价,我们都是诚信经营。我现在舂竹和打浆都用机器,省点力,其余工序还是用手工操作。
记者:工序当中哪个步骤最难?
张熀元:松纸最难,要大力气,还得用对劲。这种半干半湿的纸黏在一起,很容易断,一断就要拿出来重新打浆。要做到可以拿出一张完整的纸来,要经过长时间练习。
记者:为什么不改工艺做附加值更高的书画纸?
张熀元:我们去外地看过,考虑之后还是继续做手抄纸。我们村传统是做手抄纸,不愁销售。造书画纸或卷烟纸,工艺要改进,仅机器投入就二三十万元,做不好要亏本。再说,我们的古法造纸是蔡子(蔡伦)流传下来,很少改变,我想古代是怎样以后就怎样,一代代传下去,别人来参观旅游才能看得到。
无私授艺展示 盼代代传承
记者:家人都会古法造纸吗?
张熀元:这些工序,我三个儿子、孙子都会。现在二儿子和三儿子在做,在抄纸的是两个儿媳妇和侄子。大儿子去了广州,不愿意再做。儿子都过了60岁,让孙子做传承人,他觉得收入低、太辛苦,去佛山打工了。
记者:听说您还免费教年轻人造纸?
张熀元:这些技术是一代一代传下来,肯做的年轻人很少,他们想学,就教他们。以后我们家不做了,村里还有其他人做,还能继续传下去。
记者:别的工场不让人参观,但您却热情待客,这是为何?
张熀元:以前(成为非遗传承人前)也是,谁来这里要看的,我就让他们看,无所谓的。现在也是。有时村支书打电话问我有没有空接待游客,我说不用约时间,随时来都可以。有时在外面,只要接到电话就赶回来。
村里建起古法造纸技艺展示馆后,又有很多东西展示给大家看。我们的古法造纸在全国很出名,能够让大家都知道肇庆还有蔡子传下来的古法造纸,我觉得很自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