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昌良保存了许多往年贞仙诞盛况的照片,开心地讲述起当时情景。 西江日报记者 赖小琴 摄
【人物档案】
程昌良,四会市石狗镇程村人, 1987年起从事四会贞仙诞的资料、文献、民间传说等搜集、整理、研究工作,熟悉贞仙诞的历史沿革和人文内涵,长期参与组织筹办贞仙诞庙会活动,全面梳理、确定各道程序及祝词、祭文等,为贞仙诞的延续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2007年6月,贞仙诞被列入广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3月,程昌良成为贞仙诞项目传承人。
贞仙美德故事伴成长
记者:听说您年轻时候就一直很敬重贞仙。
程昌良:贞仙和德庆的龙母、福建的天后被称为“岭南三大女神”,不同的是,贞仙是四会的民女文氏,在一些和四会有关的史书上有记载,比如清代《四会县志》。我是四会本地人,贞仙的故事从小就听说,每年农历九月初九贞仙诞那天,家家户户都去祭拜,很多在海外的四会人都赶回来参加。这个习俗,从唐代就开始了。即使是“文革”时期,我正读中学,也和一些同伴偷偷去祭拜。
记者:贞仙有哪些特别之处吸引您?
程昌良:我搜 集她的 故事、传说后,觉得贞仙真是一个好人,将她的美德总结为忠贞、善良、勤劳、敬老、惠泽。特别是惠泽。传说文氏在丈夫死后,坚持为夫守节,邻村的地主逼她改嫁,她不肯,就逃入深山。那个时候,她还在夜晚偷偷担柴给自己的父母和村里的其他老人用。这五个优点,我每年都在贞仙诞上重点宣传。
走访民间抢救贞仙传说
记者:从什么时候开始收集贞仙的传说故事?
程昌良:1987年我调入四会文化局没多久,接到通知说要开展民间传说的调查,7月份就发动力量搜集各种民间传说。贞仙的故事、传说是各地民间传说的主要内容,主要集中在贞山、邓村、石狗周边,连大沙也有。搜集到各种版本的传说故事、流传下来的诗词很多。
记者:贞仙是本地人,有这么长的历史文化,收集过程会不会相对容易点?
程昌良:也很不容易。我边查找资料,边到各乡村走访老人、核对资料。有些老人以前用小本子记载了贞仙的传说,我拿到时已经破破烂烂;有些老人口头讲述,细节也要考究。现在贞仙祠里的十几副楹联,都是按照原样重新设的。核实一副楹联,就要走访十几二十位老人才能最后确定。那次全面的走访调查,让我觉得,对贞仙的传说故事进行抢救非常重要,再不及时搜集研究,随着老人们一个个离开,可能就消失了。
记者:有评价说您是贞仙诞成为省级非遗项目的功臣,您怎么看这个说法?
程昌良:贞仙在四会人心目中是非常重要的,“文革”时期,贞仙祠受到很大破坏,贞仙诞那天老百姓也只能偷偷祭拜,传统的流程仪式就变得断断续续。我搜集、调查之后,将贞仙诞活动的流程、祭文、祝词完整地梳理好,固定下来,让四会人可以一代又一代地传承贞仙美德,算是做了比较多的工作。近十几年来,政府也非常重视贞仙诞,上世纪80年代就重修贞仙祠,打造成为四会的一个旅游景点。
让“贞仙诞”广为传承
记者:成为非遗传承人后,会不会觉得责任很大呢?
程昌良:推我为传承人,我自己都觉得很意外。我是老共产党员,贞仙诞在不少人心目中还是封建迷信活动。因为这件事,我专门找四会、省的文化部门沟通,他们都说没问题,我才放心。责任肯定是重了,以前只是将它当成本地的文化习俗去宣传,成为省非遗项目后,就要让它传承、弘扬。每次四会的文化部门换新领导,我就将祭文、祝词打印好带上门拜访,和他们说贞仙诞的重要性,请他们一定要支持。
记者:贞仙诞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庙会程序等现在都得到传承了吗?
程昌良:现在已经传承出去了。各个流程都有固定的队伍,老人、中青年都有。以前开展“贞仙诞”活动,要搭艇过旧城区这边巡游,家家户户都在门口摆放供品祭拜,巡游队伍越来越大。现在出于安全考虑,只在贞山范围巡游,就是这个有点变化,其他的都保持得很好。
记者:对于贞仙诞的宣传,有没有一些新的想法呢?
程昌良:现在从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视传统文化,这是一个很好的时机。贞仙祠内现在主要用图画表现贞仙的故事,我原来和一位雕刻家合作,我写文字他雕刻后,镶嵌在贞仙祠内,因为某些原因做不成。今年计划通过绘画为主、配以文字的方式,将贞仙成仙的过程、历史上的传说整理成连环画,让大家都出一份力,在农历九月初九贞仙诞前出版,摆放在贞仙祠内,免费让游客带走阅读,让更多人可以深入了解贞仙诞的历史文化。
西江日报记者 赖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