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金渡花席编织技艺)传承人何冠醒 盼金渡花席再入百姓家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核心提示: 何冠醒,高要区莲塘镇荷村人,五岁开始学习编草席,十二岁学织花席,中学期间已是村中编织能手。1997年起在肇庆市第五中学开设草席编织课程,坚持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创新技法,通过绘画、艺术花席等再现花席编织情景。2014年成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金渡花席编织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何冠醒创新设计的《魅力中国城》花席。 西江日报记者 赖小琴 摄

何冠醒创新设计的《魅力中国城》花席。 西江日报记者 赖小琴 摄

【人物档案】

何冠醒,高要区莲塘镇荷村人,五岁开始学习编草席,十二岁学织花席,中学期间已是村中编织能手。1997年起在肇庆市第五中学开设草席编织课程,坚持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创新技法,通过绘画、艺术花席等再现花席编织情景。2014年成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金渡花席编织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带着情怀推广花席编织技艺

记者:您和花席的缘分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何冠醒:我的老家莲塘镇也是花席的重要产区,小时候村里的山地、水田到处都种有蒲草,舂草、织席很常见,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女孩子都会织席帮补家用。我小时候就跟着祖母、外婆和妈妈学织席,一直到大学毕业出来工作,只要有时间,我都会织花席。那时,花席的生产和应用都很活跃。

记者:“金渡花席编织技艺”在2009年被省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濒危项目,而1997年您就开始在课堂教授花席编织技艺,为什么会选择这项技艺推广呢?

何冠醒:作为美术老师,我经常要参加创作、课堂教学等比赛,我想做一些比较有特色的事情。织席是我最熟悉和随心所欲的东西,我就从这方面入手,用编织花席的手法创作了作品《草席歌》,将草席生产的几个工序编织成图案,那是第一次的创新创作。为了便于教学和推广,我用纸条代替蒲草教学编织,创造了《仿草席编织的纸条编织》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这个过程中,我对花席从实用认识提升到理论认识,这是编织法的创新、教学上的创新。那时,金渡花席已经走向了没落,带着对花席的情怀我坚持下来了,成为传承人后,更多了一份责任、使命感。

现在的推广宣传停留在表面

记者:在编织技艺上,您主要做了哪些方面的创新?

何冠醒:经过几个阶段的创新,主要是让花席从实用性走向欣赏性,又从欣赏性回归到实用性,再走向立体,难度也更大。其实一直都在坚持创新,也融入了不同的材料。平时配合政府外出宣传,都会带一些样板出去展示。

记者:金渡花席名声在外,作为传承人,您怎么看当地的技艺传承?

何冠醒:现在当地织席的人已经很少,仍在坚持的都是老人。过去青壮年是主力,现在都外出打工了,要培训推广很难。当地的蒲草质量也变差了,到了一米左右就枯顶,长不高。以前高达两米多,质量很好,整根都是青绿色。当地的草已经很难达到编织花席的要求,要从湛江、茂名等地购买。蒲草的种植保护,现在还没有真正做到位。

记者:你坚持推广多年,效果怎么样?

何冠醒:我在教学上坚持了二十多年,做了很大努力,用绘画展现花席编织的各项工序、出书、办展览,理论性的东西已经做得很深入,但宣传方面还是停留在表面上。我认为,应该将这个产品重新让人们使用,回归生活,这样的传承才更有意义。

推动花席回归生活

记者:花席要重新融入生活难度有多大呢?

何冠醒:随着社会发展,其实是很难回归到以前。现在有竹席、藤席等品种,还有空调,只有真正使用过的人才知道花席的好处,并能坚持下来。遇到的难题有材料、技艺传承,还有就是价钱会比较高。花席编织的各个工序都是纯手工,能使用机械的只是包边,成本很高。

记者:现在做了哪些工作提高花席的实用性?

何冠醒:实用的花席更加注重环保。我现在织花席都没有图案,尽量不用化学染料染色,保留了蒲草的香气,根据蒲草本来的颜色深浅,编织出不同的纹路。在结构上也做了一些改良,更适用现在的大床。采用传统技艺织的席会卷起来,而我编织的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我也在努力让编织技艺从平面走向立体,编织一些生活中适用的东西,比如手袋、纸巾盒等,但编织难度都比较大,还要进行后续加工。

记者:对这门技艺的传承发展有没有一些新设想呢?

何冠醒:我之前做的培训是校园传承,开班后就有很多人来学,问题是学了之后,他们会不会继续做下去,这才是最关键的。我发现有些学生很不错,有意培养,但是他们初中毕业后就离开了,也没办法追踪,这是最大的遗憾。

我觉得,花席要回归生活,编织、买卖都要有人去做,让织席成为职业,才能够真正将技艺传承下去。退休后,我会考虑收一些入室弟子,传承我的技艺。还将尝试花席销售,让更多人重新认识金渡花席。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