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兆金在教学生们表演雄鸡舞。 西江日报记者 潘粤华 摄
西江日报记者 潘粤华 特约记者 张水木 通讯员 李均阳
【人物档案】
梁兆金,德庆县武垄镇播荫村人,德庆县雄鸡舞第十七代传承人,一直以来扎根乡村,致力传承和弘扬雄鸡舞文化,2015年被评为市级非遗(雄鸡舞)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向公鸡“老师”学跳舞
记者:德庆雄鸡舞在2007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这个舞蹈有什么历史和特点?
梁兆金:相传雄鸡舞起源于明初的播荫村。先辈迁到这里发现人畜不旺,偶然从一只雄鸡中得到启发,用竹篾、彩布扎成雄鸡的样子,套在身上绕村舞起来,村中逐渐兴旺,从此形成了逢年过节或喜庆日子都舞雄鸡的习俗。雄鸡舞通过报晓、觅食、打斗、嬉戏和归巢等内容,展现雄鸡的生活习性和意趣,寄寓了大家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且它体现了农村动物图腾崇拜的信仰文化,是活着的历史记忆。
记者:雄鸡舞给您的最初印象是怎样的?
梁兆金:对我来说,雄鸡舞是寓意吉祥、丰收、喜庆的舞蹈,有悠久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每次村里有表演,都觉得很热闹、很好玩。12岁时,我就跟父亲学跳雄鸡舞了。
记者:要学好雄鸡舞,需掌握哪些技巧?
梁兆金:父亲教导我,雄鸡舞一定要跳得生猛、动作有力,展现雄鸡雄赳赳气昂昂、金鸡独立的形态。于是,我经常观察村子里那些公鸡,看它们怎样走路、觅食、打斗、扑翅,一边揣摩一边做动作。一旦有舞蹈动作参不透,我就向公鸡“老师”学习,有时吃饭、睡觉都会琢磨怎样把舞蹈表演得更活灵活现。
记者:印象最深刻的是哪次表演?
梁兆金:1997年,为庆祝香港回归,广州东方乐园举行大型文艺表演,邀请我们雄鸡舞团队参加。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大型演出,非常紧张,站在舞台上手还有点发抖。那次的表演很成功,演出结束后不少观众找我们拍照留念,德庆雄鸡舞也由此打响了知名度,我非常开心。
从两人到两百多人
记者:据我所知,在2000年左右,播荫村懂得跳雄鸡舞只有2人。现在情况怎样了?
梁兆金:以前,雄鸡舞是家族式传承,不传外人。改革开放后,老一辈逐渐退出,大部分年轻人出外打工,雄鸡舞面临失传。幸好,雄鸡舞打响知名度后,县文化部门很重视,对它进行了抢救、挖掘和保护。加上近10年来,乡村发展越来越好,大家有更多的精神文化追求,像雄鸡舞这样的传统文化得到了重视。到了现在,懂得跳雄鸡舞的人累计已有200多人。
记者:从两人发展到200多人,这是怎样做到的?
梁兆金:县文化部门邀请省高级专家对雄鸡舞进行挖掘,编排成表演项目。县里鼓励武垄镇特别是播荫村的中小学生学习雄鸡舞,只要感兴趣都可以免费到播荫村跟我们学习。播荫村雄鸡舞团队也制定了激励措施,只要是学雄鸡舞和参加表演的学生,考上高中、中专或大学后都可以得到奖励。每年都有学生来学,累计下来就有了如今这样的规模。目前雄鸡舞团队有20多人,成员主要是学生。
记者:学生们学得怎样?
梁兆金:学习雄鸡舞的学生有小学生也有中学生,他们的学习态度非常好,很认真。每周五周六晚上学两个小时,平时有表演活动也会刻苦排练,尽心表演。其实,我希望在这些学生心中种下一颗传承发扬雄鸡舞的种子,以后有机会了,就生根发芽,长成大树。
以最深的情怀做不挣钱的事
记者:雄鸡舞团队每年的表演有多少场?
梁兆金:很少。春节、元宵等重大节日参加县、镇举办的文艺活动,偶然有团体或其它村邀请我们表演,加起来每年大约七八场。
记者:可以说是基本没有商业演出的收入了。这怎样支撑团队的运作?
梁兆金:主要靠政府部门的经费支持。有时,我们就自己贴钱维持,平时培训学生,我和团队负责人都是没有收报酬的。记者:将时间和精力用在不挣钱的事情上,家里人会埋怨吗?梁兆金:肯定会有意见。家人不理解,我就耐心解释,争取他们的支持。我对雄鸡舞有深厚的感情,不想它失传,如今成为了传承人,更是有责任要将它发扬光大。在乡村基层,要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各方的大力支持。希望政府有关部门能进一步加大对雄鸡舞非遗项目的资金扶持力度,热心团体、乡贤能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共同将这德庆民间艺术保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