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西畴烈士墓。 西江日报记者 吴威豪 摄
西江日报记者 杨帅
世新,觉时,西畴,这三个极具意义的人名其实都是同一个人的名字。而这个人在上世纪20年代,投身革命后他坚决领导四会工农大众开展斗争,直至牺牲年轻的生命。他,就是革命烈士赖西畴。
赖西畴乳名世新,念书时叫觉时,参加革命后改名为西畴。他1896年出生于四会县龙头堡(今四会市龙甫镇营脚村委会)一户农民家庭,曾进过私塾读书,后因家庭经济困难辍学耕田。凭借努力和自学,他走上了办学任教之路。任教期间,因为眼见贫苦农民饥寒交迫,受土豪劣绅压迫,于是他便联合贫苦农民反抗。他也因此而得罪地方豪绅势力,不得不远走他乡,弃教从军,到国民党部队里寻求救国救民之路。
当时的军队却仍然不是赖西畴的志向所在。四会市党史方志办工作人员卢雪霞介绍说,参军后,赖西畴眼看国民党军队与土豪劣绅互相勾结,鱼肉人民,他大失所望并辞职归乡。正在此时,他结识了许多进步人士,并阅读进步书刊,开始受到共产主义思想启蒙。
“在广州,他结识了同乡、当时已经是共产党员的陈伯忠。后来陈伯忠在四会兴办农会,建立党组织。赖西畴知道后非常高兴,前往拜见陈伯忠并决心参加农民运动。从此,赖西畴走上了一条革命之路。”卢雪霞说。
1925年,赖西畴在中央农民部特派员陈伯忠等的支持下,开始在家乡龙头堡进行组建农会的宣传发动工作,他深入浅出地向农民群众宣传共产党的主张,激发广大农民参加革命,组织农会,为谋农民之自由、翻身解放而斗争。
营脚村88岁的村民周木林还记得听前辈提起过赖西畴当时在家乡宣传发动农民的事迹。“他(赖西畴)非常聪明勇敢,深入贫苦农民中间用演讲、讲故事、话剧等形式宣传革命道理,激发农民去参加革命,为自己的利益而斗争。”周木林说。
1926年龙头堡农会成立,赖西畴被推选为执行委员长,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其后赖西畴积极领导农民群众要求地主减租减息、责令地主将祖偿公款交农会掌握,并接管民团武装,组织龙头堡农民自卫军,打击地主豪绅反扑。
“1926年,为了保卫农会和打击敌人的破坏,赖西畴把刚成立的农民自卫军集中起来,在六祖古寺进行训练。其时,适逢邻县清远农会遭到地主民团的围攻,他们派人到四会求援。赖西畴与唐少彬一起率领龙头、黄岗两农会的农军100余人开赴清远,与清远农军并肩作战,打退了民团的进攻。”卢雪霞介绍说。
赖西畴组建的农会影响越来越大,统治阶级官僚地主们大为恐慌,把他和陈伯忠视为极大的威胁,并准备谋害他们。1926年10月,赖西畴去威整镇石鼓坑、黄洞两地帮助农民成立农会,途中得知陈伯忠在迳口镇外凤鸣堡乡组织农会,因有事与其商量,于是两人在迳口镇蕉坑龙王庙会合,结果被当时的四会县长李民欣一伙收买的凶手劫持,押到迳口镇墟边一座小石山下龙撞口处(今迳口镇云石厂对面)杀害。陈、赖两人英勇牺牲。牺牲时,赖西畴年仅30岁。
陈、赖二人牺牲的噩耗传来,激起了全县人民的愤怒。四会特支以县农筹会和国民党部名义,组织寻找烈士遗体,并举行了万人追悼大会。四会人民纷纷集会,要求严惩凶手和主谋者。在群众的强烈要求下,李民欣终于被撤去了县长职务。
松柏青青,墓碑高耸。营脚村旁,烈士常眠。“赖西畴烈士是四会县(今四会市)大革命时期的优秀共产党员和农民运动干部。他深入农村,积极发动群众,组织农会、农军,带领广大贫苦农民与地主、土豪劣绅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为劳苦大众的翻身解放事业作出可贵的贡献。他虽然牺牲了,革命精神却千秋万代铭记在人们心中。”卢雪霞评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