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忠德
日前,高要区南岸街道江口河鲜特色美食街里,一幅幅逼真的大型墙绘、3D地画,引起不少居民及周边游客的追捧和点赞。在美食街入口,《菊黄蟹肥》《特色河鲜》《连年有鱼》三幅主题鲜明、形象生动、色彩艳丽的大型墙绘让人“眼前一亮”。除了三幅大型墙绘,江口社区内还有两幅长约19米的3D地画,吸引不少小朋友前往“打卡”。(1月26日《西江日报》)
高要区南岸街道江口社区创新环境面貌整治,通过主题鲜明的大型墙绘、3D地画,一展街区文化底蕴,提升了街区品质,打造出属于自己的特色节点,使社区更具人文景致。这种让人“眼前一亮”的创意,值得各地借鉴学习。
事实上,如今许多乡村过道两边光秃秃的水泥墙,也是亟待开发利用的文化宣传载体。借鉴高要区南岸街道江口社区的做法,各地不妨充分利用这一闲置资源,以连环画、彩绘等形式精心绘制文化墙,使一座座普通的农家墙变成一道道靓丽的“文化风景线”,这对美化村庄、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具有重要意义。近年,虽然一些地方的村庄也有墙绘,但却存在着一些问题:如题材单一,内容空洞;缺少管理,维护不力;更新太慢,内容陈旧;数量较少,易被忽视等。这需引起重视,要从高要区南岸街道江口社区的主题特色墙绘中汲取思路。
当然,推进“文化墙”建设,还需注意两方面问题。首先,要加强组织引导。要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旋律,倡导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时代主题,努力把“文化墙”绘成群众欢迎的政策明白墙、科技指导墙、文化娱乐墙、美德教育墙,力求喜闻乐见、生动活泼、图文并茂。
其次,要大力培养本土创作型墙绘人才。组织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农村,有针对性地开展指导、培训和帮扶,提高农村“文化墙”创作水平。培养出来自农村、生活在农民之间,甚至正从事着农业生产的创作者,或许更能绘制出广大农村群众喜爱和关注的作品。同时,还应落实“文化墙”日常管护责任制,明确管护职责,要根据“文化墙”内容长期性与时效性的不同特点,合理安排更新周期,建立督查和定期考核制度,保证“文化墙”紧跟时代步伐,使其发挥最大价值。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