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
黄金平,疍家人,出生于西江肇庆小湘段水上世家,从事疍家糕制作近30年,2005年创建“乐满园”疍家糕品牌。多年来通过疍家糕这一载体,致力传承、发扬疍家文化。其制作的疍家糕有40层,经过浸泡、打浆、调配、蒸粉、翻动、出炉、冷却等多个步骤制作而成,口感爽滑,米香十足。2020年,被评为省级非遗(疍家糕制作技艺)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黄金平在制作疍家糕。 西江日报记者 潘粤华 摄
疍家糕凝结先辈的生活智慧
记者:疍家糕是广东疍家人的传统节庆食品。您还记得儿时吃疍家糕的情景吗?
黄金平:当然记得。小时候特别期盼过年,因为可以一家人聚在一起做疍家糕、吃疍家糕,和乐融融,特别开心。这种温馨幸福的场景,比疍家糕的美味更令我印象深刻。
记者:您是什么时候开始学习制作疍家糕?过程中有什么难忘事?
黄金平:十二三岁时,我已开始跟父母学做疍家糕。疍家糕的成品一般有40层。我第一次做时,一层米浆没熟就急急铺上第二层,结果整个成品作废了。这次的失败让我明白,每一个制作环节都需严谨、做到极致,这也是我多年来的坚持。
记者:与普通糕品相比,疍家糕有何不同?
黄金平:疍家糕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它的制作有选料、浸泡、磨浆等10多道工序,仅浸泡大米就需3到4个小时。浸泡时间的长短、米与水调配的比例、米浆搅拌力度的强弱、蒸煮温度的高低,都需精准掌握。同时,它不仅是一种美味,更是疍家文化的载体,包含着疍家人对生活的感悟。
记者:那是否可以说,疍家糕是疍家先辈从生活中汲取的智慧结晶?
黄金平:对的。从疍家糕的制作中,我学会了像祖辈一样专注、严谨和耐心。
升级设备保持糕品质量稳定
记者:长大后,是什么触动了您去推广疍家糕制作技艺?
黄金平:疍家糕已成为了一种文化基因,根植在我的骨子里。推广疍家糕是长年累月沉浸在疍家文化中的结果,是我留住乡愁的一种情怀。创立“乐满园”疍家糕品牌,就是为了让更多人尝到这个能吃的“非遗”。
记者:传统技艺的保护与传承要适应时代发展。您对疍家糕制作技艺进行了哪些改进?
黄金平: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我对疍家糕的制作设备进行了升级改造。从零开始,自己投入资金设计、制作,10年来已升级至第五代设备。这套设备让温度调控的可操作性更强,能批量生产,干净卫生,产品质量也更稳定,口感更爽滑,米香更浓,满足了市场需求。
记者:为了推广疍家糕制作技艺,您作了哪些努力?
黄金平:主要是请进来、走出去。我曾到校园宣传疍家糕和疍家文化,邀请专家、大学生到生产基地参观交流,还到10多个省市宣传、推广疍家糕。
疍家糕传承需走商业化道路
记者:有一种说法,传统技艺的保护和发展不能只靠情怀,您认为对吗?
黄金平:我同意这个说法。目前,我市专门生产销售疍家糕的商家极少。疍家糕制作技艺的传承离不开经济的支撑,需走商业化道路。这么多年来,我投入大笔资金用于生产场地的改造、制作设备的升级以及宣传推广,疍家糕的知名度比以前大大提升了,也有了一定的市场需求,但还达不到我的预期。
记者:如您所说,努力的结果不如预期。是什么支撑着您走下去?
黄金平:虽然这不是一条容易走的路,但我以疍家糕为媒传承疍家文化的初心并没变。被评为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得到了社会各界认可,我很开心,更深感责任重大。
一路走来,我深深地感受到,一个人的力量是很有限的,疍家糕制作技艺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全社会的支持。我希望政府能加大支持和宣传的力度,进一步提升疍家糕、疍家文化的知名度,共同守护这门老手艺,留住乡愁。
西江日报记者 潘粤华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