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省级非遗(疍家糕制作技艺)传承人黄金平 “舌尖上的非遗”留住乡愁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核心提示: 黄金平,疍家人,出生于西江肇庆小湘段水上世家,从事疍家糕制作近30年,2005年创建“乐满园”疍家糕品牌。多年来通过疍家糕这一载体,致力传承、发扬疍家文化。其制作的疍家糕有40层,经过浸泡、打浆、调配、蒸粉、翻动、出炉、冷却等多个步骤制作而成,口感爽滑,米香十足。2020年,被评为省级非遗(疍家糕制作技艺)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人物档案】

黄金平,疍家人,出生于西江肇庆小湘段水上世家,从事疍家糕制作近30年,2005年创建“乐满园”疍家糕品牌。多年来通过疍家糕这一载体,致力传承、发扬疍家文化。其制作的疍家糕有40层,经过浸泡、打浆、调配、蒸粉、翻动、出炉、冷却等多个步骤制作而成,口感爽滑,米香十足。2020年,被评为省级非遗(疍家糕制作技艺)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黄金平在制作疍家糕。 西江日报记者 潘粤华 摄

黄金平在制作疍家糕。 西江日报记者 潘粤华 摄

疍家糕凝结先辈的生活智慧

记者:疍家糕是广东疍家人的传统节庆食品。您还记得儿时吃疍家糕的情景吗?

黄金平:当然记得。小时候特别期盼过年,因为可以一家人聚在一起做疍家糕、吃疍家糕,和乐融融,特别开心。这种温馨幸福的场景,比疍家糕的美味更令我印象深刻。

记者:您是什么时候开始学习制作疍家糕?过程中有什么难忘事?

黄金平:十二三岁时,我已开始跟父母学做疍家糕。疍家糕的成品一般有40层。我第一次做时,一层米浆没熟就急急铺上第二层,结果整个成品作废了。这次的失败让我明白,每一个制作环节都需严谨、做到极致,这也是我多年来的坚持。

记者:与普通糕品相比,疍家糕有何不同?

黄金平:疍家糕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它的制作有选料、浸泡、磨浆等10多道工序,仅浸泡大米就需3到4个小时。浸泡时间的长短、米与水调配的比例、米浆搅拌力度的强弱、蒸煮温度的高低,都需精准掌握。同时,它不仅是一种美味,更是疍家文化的载体,包含着疍家人对生活的感悟。

记者:那是否可以说,疍家糕是疍家先辈从生活中汲取的智慧结晶?

黄金平:对的。从疍家糕的制作中,我学会了像祖辈一样专注、严谨和耐心。

升级设备保持糕品质量稳定

记者:长大后,是什么触动了您去推广疍家糕制作技艺?

黄金平:疍家糕已成为了一种文化基因,根植在我的骨子里。推广疍家糕是长年累月沉浸在疍家文化中的结果,是我留住乡愁的一种情怀。创立“乐满园”疍家糕品牌,就是为了让更多人尝到这个能吃的“非遗”。

记者:传统技艺的保护与传承要适应时代发展。您对疍家糕制作技艺进行了哪些改进?

黄金平: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我对疍家糕的制作设备进行了升级改造。从零开始,自己投入资金设计、制作,10年来已升级至第五代设备。这套设备让温度调控的可操作性更强,能批量生产,干净卫生,产品质量也更稳定,口感更爽滑,米香更浓,满足了市场需求。

记者:为了推广疍家糕制作技艺,您作了哪些努力?

黄金平:主要是请进来、走出去。我曾到校园宣传疍家糕和疍家文化,邀请专家、大学生到生产基地参观交流,还到10多个省市宣传、推广疍家糕。

疍家糕传承需走商业化道路

记者:有一种说法,传统技艺的保护和发展不能只靠情怀,您认为对吗?

黄金平:我同意这个说法。目前,我市专门生产销售疍家糕的商家极少。疍家糕制作技艺的传承离不开经济的支撑,需走商业化道路。这么多年来,我投入大笔资金用于生产场地的改造、制作设备的升级以及宣传推广,疍家糕的知名度比以前大大提升了,也有了一定的市场需求,但还达不到我的预期。

记者:如您所说,努力的结果不如预期。是什么支撑着您走下去?

黄金平:虽然这不是一条容易走的路,但我以疍家糕为媒传承疍家文化的初心并没变。被评为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得到了社会各界认可,我很开心,更深感责任重大。

一路走来,我深深地感受到,一个人的力量是很有限的,疍家糕制作技艺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全社会的支持。我希望政府能加大支持和宣传的力度,进一步提升疍家糕、疍家文化的知名度,共同守护这门老手艺,留住乡愁。

西江日报记者 潘粤华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