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炜欣背后即当年邓兆祥一家居住的房间。 西江日报记者 赖小琴 摄
西江日报记者 赖小琴
邓兆祥故居位于端州区厂排街一巷35号。这是一间不起眼的青砖屋,位置偏僻。在邓兆祥侄女邓炜欣的指引下,记者一行穿过狭小的巷子才到达。资料显示,该故居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为青砖瓦房的三合院,前后两进,第一进的房子分为大厅和1个小房间,是邓兆祥的婚房,其妻子和儿女在此生活多年。2003年5月,该故居成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从肇庆走出去的海防元勋
1903年4月1日,邓兆祥出生于肇庆镇孖木棉村(现沙街社区)。邓炜欣介绍,邓兆祥6岁时父亲去世,他被寄养到邓家远房叔伯家。不到12岁在叔伯的带领下参军。
端州区史志办主任科员郭剑泉介绍,当时的广东省警务处处长邓瑶光,和邓兆祥是同村人,又是同一个家族。1914年,经邓瑶光担保引荐,11岁的邓兆祥报大2岁,通过考试后,被录取为黄埔海军学校的第16期学员。毕业后,先后在北洋海军、国民政府海军的舰队服役,并从实习生逐步升迁为少校副舰长。
抗战胜利后,英国政府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有关协定,将“奥路勒”号巡洋舰提供给中国。蒋介石将该舰命名为“重庆”号。邓兆祥于1946年底受命赴英接收这艘巡洋舰,并担任上校舰长。该舰来华后,成了国民党海军吨位最大、装备最精良的军舰。
1949年2月25日,“重庆”号在上海吴淞口起义,邓兆祥亲自绘制海图,指挥航行,使“重庆”号在国民党的层层封锁之下化险为夷,于2月26日上午顺利驶抵解放区烟台港。这一义举,震惊中外。
新中国的人民海军建设急需人才,邓兆祥先担任人民海军第一所学校安东海军学校的第一任校长,后又领导创建了新中国第一所海军快艇学校,并先后担任海军快艇学校第一任校长和大连第一海军学校副校长等职务,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海军人才。1960年北海舰队组建成立时,他担任副司令员。1965年,邓兆祥加入中国共产党。1981年,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副司令员。1983年开始,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1998年8月6日,邓兆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邓兆祥在海军服役达70余年,亲历北洋政府、国民政府和新中国三代海军的建设过程,这在世界海军史上是罕见的。
低调自律对后代要求严格
邓炜欣介绍,邓兆祥出生在现厂排街一巷34号房(现已重建),不久和他的母亲、同母的兄弟姐妹搬到隔壁的33号房,直到其父亲去世。“35号的这间故居,是爷爷生前购买给大伯和我父亲成家的房子。”
从英国留学回国后,1935年1月,邓兆祥与在家乡等待他多年的黄景兰结婚。“他的长子和女儿都在这里出生。那时我们一家住在后进,大家同吃同住、互相照顾。直到1950年伯母带着儿子女儿搬去了大连。”
此后,邓兆祥极少回故居。每次回广东,基本都是来去匆匆地和弟弟邓兆兰见一面,饭也没吃就走了,极少留宿肇庆。邓炜欣介绍,邓兆祥每次返乡都很低调,“这么多年,返乡通知地方政府的只有三四次。他总说不能给政府添麻烦。”1978年回乡休养时,邓兆祥才带着家人,再次踏入故居。
邓炜欣介绍,邓兆祥很重视子女教育,要求非常严格,子女都是靠自己努力读书自寻出路的。“大哥读橡胶专业,毕业后进了企业,后来考进了青岛的橡胶研究所。二哥毕业后参军,当了近10年的铁道兵。伯父所有子孙,都是靠自己能力在社会立足的。”
邓兆兰也非常自律,要求家人不能给邓兆祥添麻烦,不能用哥哥的名义找政府帮忙。“我是独生女,父母很疼我,但是不管读书还是找工作,父亲总是强调,填档案、简历时,别的亲戚都可以写,唯独邓兆祥的名字绝对不能出现,他担心我会受到特殊照顾。”
邓兆祥很支持后辈的学习爱好。“经常要我努力读书,我女儿上学后,要买一些书肇庆又没有的,直接找他帮忙,他很乐意。女儿有段时间喜欢集邮,他就给她寄邮票,去参加一些活动有纪念章的也送给她。这些东西,现在还是女儿的宝贝,我都不能碰。”
勤俭节约爱吃肇庆裹蒸
邓兆祥生活非常勤俭节约。每当铅笔短得手拿不住时,他就把铅笔头插进钢笔笔帽继续使用,还喜欢自己动手维修家里的电器、家具等。在英国留学时购买的旅行包,他一直用到临终时;离开家乡时带在身边的铜盆和暖手炉,他用了一辈子。
“他吃饭的那个碗崩了一个口,我劝他换个新的。他说不行,这个碗跟了我几十年了。那个破碗,他也一直用到去世。”邓炜欣回忆,伯父穿的衣服是补丁复补丁,多年都不舍得扔。
让邓炜欣感慨的是,邓兆祥竟和父亲在同一年离世。“1998年的正月十五,我父亲去世。刚忙完后事,就收到通知伯父昏迷病危,我立即赶去北京。”欣喜的是,去到时邓兆祥病情好转,“一看到我就问,你有没有带肇庆裹蒸给我吃啊。我一听,觉得很遗憾啊。着急赶去医院,哪里想得到要给他带裹蒸?”
此后,邓兆祥病情又有好转。直到那年8月6日,邓兆祥因病离世。按照他的心愿,骨灰被带回青岛撒向大海,这位“大海之子”魂归故乡。
看着相册里伯父的笑容,邓炜欣遗憾地说:“我跟大哥提出,能否留一些骨灰给我带回肇庆,和我父亲的合葬,让他们不用再分离。大哥没有同意,说伯父的心愿就是生在大海、死在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