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国家级非遗(端砚制作技艺)传承人杨焯忠 创作是一场人与砚的心灵对话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核心提示: 多年来,我们通常从历史文化、雕刻艺术等人文角度来研究端砚。从自然科学角度来研究的,目前还比较缺乏。如端砚为什么发墨快、墨汁细滑、不坏笔不褪色?这可以通过对砚材的化学成分、所含比例等科学分析来论证。多学科拓宽端砚文化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我认为是今后的一个大方向。

杨焯忠在雕刻端砚。	 	 	 	 	 	 	 西江日报记者 潘粤华 摄

杨焯忠在雕刻端砚。 西江日报记者 潘粤华 摄

【人物档案】

杨焯忠:生于1964年,从事端砚制作30多年,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高级技师,2018年被认定为国家级非遗(端砚制作技艺)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经过多年创作实践,形成了独特的杨氏刀法,擅用独特斜口刀雕砚,所刻线条以流畅厚重见长,用刀运转灵活,处理细微之处一刀见效,利用顿挫、抑扬、轻重、缓急、光糙来处理艺术效果。其《一带一路》《桃源问津》等40多件作品获得国家级、省级金奖,作品《幸福广东砚》被人民大会堂收藏,《锦绣河山砚》被中宣部收藏。同时,参与《端砚鉴定评价规范》中国标准编写,曾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多篇有关端砚的论文。

从小耳濡目染与砚结缘

记者(以下简称“记”):请问,您与端砚如何结缘?

杨焯忠(以下简称“杨”):我出生在端州区宾日村,村子就在中国端砚文化第一村白石村旁边。从小听着村里叮叮当当的敲打、凿磨砚石的声音长大。从小看父亲雕砚,自己捡砚石偷偷学,慢慢玩出了兴趣。读五年级时,制作了砚石拿去卖,觉得这个行业很好玩。长大后很自然地就进入了端砚创作行业。

记:经过多年的创作,您实践出一套独特的杨氏刀法。这刀法是如何探索出来的?

杨:这是一个经长期实践,形成雕刻用刀习惯的结果,也可以说是熟能生巧。这刀法主要起修饰作用,让线条有凹凸感,更显现,可提升雕砚的工作效率。其实,我使用的斜口刀雕砚技艺,老一代手艺人已有使用,只是现在少有人用。制作端砚,大家各施各法,不存在高低之分,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记:在30多年的端砚创作生涯中,有哪些开心或失落的事情,令您印象最为深刻?

杨:我的欢喜和失落大部分与砚石有关。发现好砚石,完成一件尽量完美呈现、价值高的作品,就是令我最开心的事。

像我最满意的作品之一《踏雪寻梅》,当时买来砚石后一打磨,发现有天然的“浮云冻”纹,我喜出望外。构思一番后,我利用这“浮云冻”营造大雪纷飞的意境,再辅之以寥寥几笔,一树寒梅,让整个作品蕴含高洁情怀。

有时买来砚石,本来寄予厚望,结果一磨开发现有不少瑕疵,就会有失落,这也是正常的。端砚雕刻就是一次次的寻宝过程,我乐在其中。

人与砚石相互成全

记:从艺多年,可以谈谈您的创作心得吗?

杨:因石构图,因材施艺,天人合一,这是我追求的创作境界。每一块砚石都有自己独特的纹理,有自己的语言。作为创作者,要读懂它,挖掘它的美,运用艺术手法雕琢,宁藏不露,给观赏者以想象的空间,每次把玩都能获得新的发现和乐趣,如弦外之音,绕梁三日,余韵不尽。

像作品《丝绸之路》。湿石打磨后,我发现砚石有一圈神似太阳的火捺,右边还有一条像通往前方的“沙漠之路”。我灵机一动,雕上驼队,完成了这件形神兼备、历史意蕴悠久的作品。

记:您所说的读懂砚石语言,是否可以理解成端砚创作就是创作者与砚石的心灵对话?

杨:是的。端砚创作,不仅是创作者与砚石对话,还是观赏者与砚石的对话,更是以砚石为载体,创作者与观赏者之间跨时空的对话。我心中的端砚上品,当以工艺为桥梁,引导石品与人心产生共鸣。达到这样的境界,需要创作者不断学习,积累知识。因此,一直以来,我从没放松学习,广交朋友,提高自己的综合文化素养和作品的意趣、品位、文化内涵。在这个过程中,身心愉悦,自己也获得了不少乐趣。

成立研发机构指引行业发展

记:端砚的从业、收藏群体日渐式微,目前行业市场处于低谷。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新鲜血液的加入。在您看来,该如何打破困局?

杨:引起年轻人的兴趣,吸引他们了解端砚、认识端砚、喜欢端砚,是当前做好端砚制作技艺传承、发展端砚文化的核心工作。具体来说,在保留传统技艺精髓的基础上,题材应有所创新,创作更多贴合年轻人口味的作品。还要培养孩子对端砚的兴趣,为端砚行业发展打下更厚实的群众基础。近年来,我多次到端州区沙湖小学、市四中等中小学校开展端砚文化进校园活动,就是为了实现端砚技艺传承需从娃娃抓起的理念,培养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记:除了受众市场,端砚制作技艺的传承也是关键一环。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您在这方面进行了哪些尝试?

杨:被评为国家级非遗(端砚制作技艺)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这是同行对我的认可,同时深感肩上的责任更重了。近年来,我招收了一班有志深耕端砚事业的年轻人做徒弟,传授端砚制作技艺,把端砚的“根”留住。我还积极参加各类可发扬和传承端砚技艺的活动,被多间大学聘为客座教授、兼职教师,为端砚制作技艺培训班学员授课、指导实践,积极宣传端砚文化。

其实,不一定非得从事端砚雕刻才是传承。如果一名喜爱端砚的人带动了身边人认识端砚、喜欢端砚,这也是一种传承。这种传承,不局限于端砚文化的传承,还应是站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来传承,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要提升到系统性、专业性的学科理论高度,离不开学术研究。请问,目前端砚行业的学术研究现状如何?

杨:多年来,我们通常从历史文化、雕刻艺术等人文角度来研究端砚。从自然科学角度来研究的,目前还比较缺乏。如端砚为什么发墨快、墨汁细滑、不坏笔不褪色?这可以通过对砚材的化学成分、所含比例等科学分析来论证。多学科拓宽端砚文化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我认为是今后的一个大方向。

政府的支持引导是非常重要的。目前,端砚行业没有一个专业的研发机构,基本处于“散打”状态。我希望政府能有专项资金扶持,引入高学历、高素质人才成立一个研发机构,加强研发,支持行业创新,针对行业现状形成长远规划,指引行业向前大发展。

西江日报记者 潘粤华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