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宣传养成所旧址后改建为汉谋图书馆。 西江日报记者 赖小琴 摄
在端州区文化馆场地范围的中间位置,有一座坐北朝南的两层高建筑,其上铺绿色琉璃瓦,四周有圆柱回廊。正门之上镶嵌的招牌显示,这曾是汉谋图书馆。罕为人知的是,它的另一个身份是西江宣传养成所旧址,这里培养了西江地区农民运动的骨干,在12个县播撒下农民运动的火种,使西江地区的农民运动达到高潮。
播撒西江地区农运火种
肇庆市委党史研究室(市地方志办)提供的资料显示,1925年,广东省财政厅厅长兼广东西江各属行政委员古应芬为培养西江各县农民运动骨干,开办西江宣传养成所,所址设在高要县立中学内(即现在的端州区文化馆内)。国民党左派黄锡源任所长,中共党员陈殿邦任副所长。学员有110多人,来自当时的高要、四会、广宁、新兴、云浮、罗定、郁南、德庆、封川、开建、高明、三水等12个县。
1925年11月起,叶挺独立团和广东省农民协会西江办事处曾以宣传养成所为活动阵地,开展革命活动。独立团派团部参谋董仲明(中共党员)任军事教官,在所内开展军事训练和宣传革命道理。叶挺和广东省农民协会西江办事处主任周其鉴等常到该所向学员讲授政治军事课。叶挺讲工人运动,参谋长吴济民讲阶级斗争,周其鉴讲农民运动,黄锡源讲“三民主义”。
此外,还有哲学、群众心理学和各国革命史等课程。叶挺、周其鉴还派出学员到高要开展农民运动,推动了高要农民运动的深入开展。1926年初,西江宣传养成所结束课程,学员们回到各县,大部分成为当地农民运动的骨干,使西江地区的农民运动达到高潮,其规模仅次于海陆丰。
据了解,肇庆范围内农民运动开展较为突出,尤其广宁县,农民运动闻名全省,是西江地区农运模范县。
这里升起城区第一面五星红旗
西江宣传养成所的“红色火种”也播种在高要县立中学师生的心中。1949年10月肇庆解放时,肇庆城区第一面五星红旗在该校操场即如今端州区文化馆的空地升起。端州区史志办负责人郭剑泉曾采访了参与缝制、升起这面红旗的梁堪元、左雄进夫妇,并将这一过程详细记录下来。
梁堪元、左雄进夫妇是高要县立中学的进步学生,共同经历和见证了肇庆城区解放前后的学生运动。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后,在一次读书会上,该校教师谢拼把国旗的式样画在黑板上,讲解国旗的意义,还将国歌写在黑板上教学生们唱。因那时肇庆城区尚未解放,不能公开缝制国旗。于是,梁堪元、左雄进等学生就悄悄准备,在课余时间把裁好的红布和剪好的五角星带进校长梁兆松的宿舍秘密缝制,并把缝制好的国旗藏在校长室里。
10月18日,肇庆和平解放。学校于10月19日上午8时派出留校老师伍觉铿、学生梁堪元、郑昭文外出打探情况。证实解放军进城的消息后,梁兆松叫左雄进拿出国旗,交给梁堪元拴好后,由左雄进缓缓升起,城区第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西江宣传养成所资料缺乏
如今,西江宣传养成所旧址二楼无法进入,一楼展厅的展览介绍着该处作为星岩书院、高要县立中学的历史。资料显示,这里前身是清代星岩书院众绿厅,中华民国初年又称“魁星楼”,因年久失修坍塌。1917年,天津富商陈祝龄捐资重建为“祝龄楼”。而1925年开办的西江宣传养成所的教学活动,正是借助了1912年成立的高要县立中学的校舍等场地进行,其中也包含了祝龄楼。1935年,民国将领余汉谋捐资将年久失修的祝龄楼改建为图书馆,为原高要县立中学所用。记者详细阅读展览,并未见此处曾开设西江宣传养成所的介绍。因该所开设时间不长,也无法找到更详细的资料及图片。
西江宣传养成所可谓是西江地区农民运动的“起源地”,高要县立中学校舍已全部拆除,虽将汉谋图书馆标识为养成所旧址,但馆内并未介绍、宣传开设养成所的历史,让人无从了解。期待有关部门能结合史实设置相关展览、介绍,让更多市民游客全面了解此处历史,传承革命精神。
记者手记
广州有广州农讲所,肇庆有西江宣传养成所。虽然西江宣传养成所开办时间不长,却培养了大批农民运动骨干,使西江地区的农民运动闻名全国。期间,叶挺独立团以其为阵地,组建“肇庆政治研究会”,培养了大批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骨干分子。
综观肇庆乃至西江地区的革命史,西江宣传养成所的影响极为深远。2003年5月,汉谋图书馆——西江宣传养成所旧址被肇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肇庆市文物保护单位。因此,在建党100周年之际,我们也选择其作为“重走红色路”的首站。
在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社会主题之下,期盼有关部门能对西江宣传养成所旧址更为重视,进一步加强历史研究,充分展现其革命作用,将其打造成我市另一个红色革命文化的重要阵地。
西江日报记者 赖小琴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