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丨精准扶贫7年,十八洞村“长”出10余种新职业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核心提示: 精准扶贫实施7年,这个地处武陵山脉腹地的苗族村寨,从“著名”贫困村变成脱贫攻坚示范村,“长”出了10余种新职业。

新华社长沙11月3日电(记者丁锡国、袁汝婷)50岁的十八洞村村民施进兰觉得,日子从来没像现在这样舒坦:一家6口人,除了80多岁的老母亲,个个在村里有了好工作。

精准扶贫实施7年,这个地处武陵山脉腹地的苗族村寨,从“著名”贫困村变成脱贫攻坚示范村,“长”出了10余种新职业。

9月28日,施进兰的小儿子施康在直播带货。 新华社发

施进兰是花垣十八洞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妻子和长子办农家乐,小儿子是短视频项目创业者,还负责运营村里的社交媒体官方账号,女儿是景区讲解员。

十八洞村“地无三尺平,多是斗笠丘”。过去,900多名村民除了种800多亩山岭薄地,只有外出打工一条路。7年前,全村贫困发生率近57%。

32岁那年,施进兰像村里绝大多数青壮年劳力一样,告别年幼的儿女,辗转于辽宁、浙江等地打工。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的这个贫困山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他说,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10月11日,施进兰(中)给外地游客介绍十八洞村。 新华社发

当年年底,施进兰就回到村里。此后,依靠优势资源,十八洞村发展起种植、养殖、苗绣、旅游、山泉水等产业,生计越来越多,外出务工的村民陆续返乡。一种又一种新职业不断涌现:农家乐老板、民宿店主、讲解员、票务员、摆渡车司机、保安、保洁员、绣娘、工人、厨师、服务员、短视频“网红”……

驻村第一书记孙中元掰着手指,历数村民就业新门路:旅游公司招了62人,山泉水厂招了18人,酒店招了4人,苗绣合作社让54名留守妇女在家门口上班,还有15家农家乐……全村486名劳动力中,303人在本村就业。

10月26日,施进兰的女儿施湘(左一)带着旅行团游览十八洞村。 新华社发

记者日前在十八洞村看到,络绎不绝的游客跟在苗家阿哥阿妹身后,听他们绘声绘色讲解;身着苗服的女孩手提腊肉、蜂蜜,面向镜头直播带货;小摊点前,大姐大妈笑呵呵地招呼客人;许多农家乐大堂满座,大厨将一锅锅腊肉炒出浓郁的香气……

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施金通说,新职业的从业者是十八洞村摘掉穷帽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也是乡村振兴图景的描绘者和建设者。

10月12日,游客在施进兰一家开办的农家乐用餐。 新华社发

2019年,十八洞村人均纯收入达14668元,而7年前仅1668元。全村130户521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26.4万元。

施进兰一家如今年收入有10多万元,他说:“精准扶贫让我们过上了做梦都不敢想的好日子,一家人在一起,就更有劲头朝前奔了!”(参与采写记者:黄康懿)

10月26日,施进兰的妻子龙齐英(中)在农家乐给游客上菜。 新华社发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如本网转载内容涉及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涂先生(电话:0758—2722284)
详细请浏览:http://www.xjrb.com/about/copyright.shtml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西江报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