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华国际广场:“约法三章”保厨余垃圾不外流
位于端州区信安五路的肇庆市益华国际广场,囊括了超市、餐饮、购物等各类型商家,每天产生大量垃圾。广场的垃圾分类工作却做得比较到位,做到了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提高了无害化水平。
昨日上午,记者在益华国际广场内走访,发现广场内部通道、地下停车场、外围等多个区域均设有“可回收物”垃圾桶和“其他垃圾”垃圾桶,每个垃圾桶张贴了分类标识。南座一楼卫生间通道也张贴了垃圾分类宣传画。
广场一楼一家东南亚特色菜餐馆的店长介绍:“商场有专门区域提供垃圾投放服务,垃圾处理很方便。对厨余垃圾,自己打包好再投放。”
益华国际广场物业客服主管曾剑莹介绍,广场有完善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流程,以及详细的管理制度和处理方案,要求员工和顾客将垃圾按要求分类投放。“主要是生活垃圾和厨余垃圾,保洁员每天收集垃圾后再进行分类。”
广场内有不少餐饮店,厨余垃圾的收集处理成为重点。曾剑莹介绍,物业要求餐饮商家将厨余垃圾包扎好后再投放,要求扎紧垃圾袋袋口,确保不破漏无外露,不给公共区域卫生造成影响。保洁员每天上门收集两次,再集中投放到厨余垃圾堆放区。
为了督促商户做好垃圾分类工作,除了上门派发垃圾分类宣传资料外,广场物业部还在商场中庭LED屏播放垃圾分类的标语和宣传短片,在每天上午的例会都向商户宣传做好垃圾分类的重要性。
收集垃圾时,物业主管、领班还会到场巡查或不定时巡查,若发现哪个商户没有做好分类,厨余垃圾没有包扎好导致潲水外流影响环境卫生的,将会作出警告,再次发现则根据物业管理规定作出300元至500元不等的处罚。自8月正式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以来,广场里还没有商家被处罚。做得好的商家,则会得到奖励和表扬。
曾剑莹表示:“政府对垃圾分类工作这么重视,我们的宣传也要做到位,商户们的意识才会得到提高,从而自觉做好垃圾分类投放。”
西江日报记者 赖小琴 实习生 赖泳铭
肇庆市包公文化园:入园参观先上垃圾分类课
10月15日上午,在肇庆市包公文化园广场,讲解员在带领游客入园参观前,给他们进行了垃圾分类知识宣传,并要求他们将手中的垃圾分类投放。“对每一个参观团,我们都这样宣讲。”这名讲解员说道。
律人先律己。肇庆市包公文化园管理中心办公室主任朱国标向记者介绍,在对游客提出要求的同时,文化园的干部职工要先带头做好相关工作。为此,他们经常进行培训,每月至少一次对各部室干部职工的分类垃圾投放、保洁人员分类收集等情况进行检查,做得好的给予表扬,做不好的则提出批评并责令整改。
在管理中心办公室,记者看到,该文化园垃圾分类台账齐备、规范,宣传活动、物流去向、分类设施、人员培训、保障机制等项目内容详细。记者打开其中的物流去向项目,只见上面详细记录着每天的垃圾清运量、收运单位、垃圾类别、登记人员等内容。
记者看到,在肇庆市包公文化园广场,多处张贴着垃圾分类知识宣传海报和标语,广场旁边竖立的LED屏正播放垃圾分类知识讲解视频,吸引着市民游客驻足观看。“刚进入广场,我们就感受到肇庆对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视。”佛山游客冯先生说道。
在其中一处垃圾分类投放点,记者观察发现,市民或外地游客在扔垃圾时,都有意识地分类投放。“我的矿泉水塑料瓶应该放入‘可回收’处,对吧?”见到记者,一名市民笑着说。
记者打开该处的4个分类垃圾桶见到,里面的垃圾基本和要求的一致。朱国标提到,保洁员在收集垃圾时会再次进行分类,随后才交给清运单位。
肇庆市包公文化园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还深入到周边社区,普及垃圾分类知识。“通过不懈宣传,目前取得了一定成效。”朱国标说,附近居民经常到广场散步、娱乐。当他们将手中的垃圾投向相应的分类垃圾桶时,宣传的成效就体现出来了。
西江日报记者 杨永新
肇庆市第一中学:学生自备垃圾袋定时收集分类投放

在市一中,学生们自备垃圾袋分类投放垃圾。 西江日报记者 潘粤华 摄
走进肇庆市第一中学的教室,细心的人们会发现,学生书桌旁挂着一个个垃圾袋。原来,这些垃圾袋由学生自备,用来分装可回收物和其它垃圾。这是市一中创新措施,全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一个缩影。该校不断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鼓励和引领广大师生争做环保先行者,让垃圾分类成为校园新风尚。
“我校形成校级、年级、班级三级立体化管理模式,做到专人负责,各司其职,责任到人。”市一中副校长林俏梅告诉记者,学校组织全校教职工、保洁员参与垃圾分类知识培训,利用校园广播站、黑板报、宣传栏,向师生普及相关知识。市一中还通过微信公众号、“小手拉大手”等形式,向学生家长宣传垃圾分类,将这股浓厚的垃圾分类宣传教育氛围延伸至家庭、社会。
林俏梅介绍,普及生活垃圾分类知识是该校生态文明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市一中将垃圾分类知识的宣传教育融入到道德与法治、地理、生物等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并通过国旗下的讲话、主题班会(队)课、启动仪式、签字仪式、知识竞赛、手抄报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提高学生对垃圾分类工作的知晓率、参与率。
“我们注重引导学生身体力行,用实际行动践行生态环保理念,养成垃圾分类投放的好习惯。”林俏梅告诉记者,全校的课室、走廊不设垃圾桶,要求学生自备垃圾袋分类投放垃圾,再由班干部统一定时收集、分类投放到学校的分类垃圾投放点。她说:“我们还组织学生社团走进社区,向居民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将来计划举行分享会,邀请垃圾分类做得比较好的学生家庭分享经验,并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更深入认识垃圾分类,增强生态环保意识。”
据市一中初中部总务处副主任张海明介绍,垃圾分类知识走进课堂,学生们基本学会分类,环保意识得到增强。
“校园更整洁干净,学习环境更舒适了。”就读市一中八(1)班的谭杰宜说,她对垃圾分类知识的理解变得更加深刻,学会了分类投放垃圾。而她的同班同学谈静珲则告诉记者,她会把从学校里学到的垃圾分类知识告知家人和朋友,让大家更好地保护环境。
西江日报记者 潘粤华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