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桥镇赤坎村委塘边村,有一座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的门楼——镇南门,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建筑坐北向南、砖木结构,锅耳风火墙,大门高2.8米,宽1.5米。
初秋时节,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一位老伯笑容满面,双手擎起层叠2米多高的新编竹篮制品,从镇南门中阔步而出。而门楼旁边,新桥洋篮的大型彩绘墙画,在蓝天白云下分外瞩目,共同组成了一幅充满新桥特色的人文风景画。记者问了一下这些竹篮销往哪里,正在清点的老板说这些竹篮是全部出口的。
闻说新桥镇最近经过一系列的人居环境整治,成了方圆十里最热门的网红打卡地,近日记者也闻风而动,实地打卡了新桥镇雕广场和塘边村。
犹记得2018年12月新桥镇上跨三茂铁路的立交桥建成通车时,一句顺口溜猜谜语就在当地流传开来:“去新桥逛新桥,过了新桥行新桥。”新建的桥和新桥镇地名完美地融为一体,新桥镇里行新桥,凝结了新桥镇人民喜提新桥的喜悦心情。而当记者站在面貌焕然一新的新桥镇雕广场时,也收获了那份人居环境和道路通行环境大幅改善所形成的幸福感、获得感。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美丽新桥 共建共享”的大型公益广告语,正好概况了经过升级改造后的新桥镇雕广场面貌:镇雕远看像火箭发射塔,蓄势待发直上蓝天。镇雕平台周边植被错落有致、绿草如茵,精心设计打造的绿化带、排列整齐的景观树、彩色健身步道、大理石休闲广场座椅、高空照明灯等,广场的舒适性和景观效果一点不输城市里的大公园。空中俯瞰之下,新桥镇雕广场被324国道和273省道包围成箭镞形,气势锐利无比。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镇雕广场边的进入新桥的道路(即273省道),重新铺设了沥青,交通标识线、斑马线前礼让行人字体十分清晰。道路中间的绿化带上,飞翼式路灯排列整齐,创文公益广告点缀其中,进出新桥的道路通行环境上了一个新台阶。
在新桥镇赤坎村委塘边村,记者了解到,该村着力开展村庄道路硬化、绿化、美化、亮化、文化等工程建设,乡村风貌明显改善。两处入村道路拓宽了一倍有余,并在塘边村新村铺设了800余米沥青道路,尤其是村中水塘边上的红色沥青道路,靠水塘一边绿树成荫,靠村居一边彩色墙画颜值在线,一秒升级成了村里的“观景大道”。
“我嫁来塘边村差不多50年了,今时今日塘边村是至(最)靓至(最)干净的,路又阔,好多停车位,塘边的花基到挞(到处)都可以抖凉(乘凉)。先头早(这几天)好多人来耍(玩)同影相,晏晚(傍晚)细佬哥(小朋友)放学后走之围(周围)玩,晚黑(晚上)去公厕都有灯着(照亮)。”正在塘边榕树下清扫树叶的邓婆婆,为我普及了地道的“新桥话”,讲述塘边村的新面貌。
而在进入塘边村主路边上,新建了1座旅游公厕,村内“四边”(村边、路边、水边和田边)、村内巷道、房前屋后、公共场所等焕然一新。该村全面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推进垃圾分类定点投放,推行“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做到垃圾及时清理,保证环境干净卫生。在村中焦氏祠堂前,因地制宜打造了一个小型停车场、一处儿童乐园、一处休闲健身区和一间便民图书室,便民设施一应俱全。而在打造特色文化元素方面,则利用村内广场、祠堂、酒堂等载体,通过设置特色宣传栏、街头小景、特色墙绘、竹篱笆等方式,将赤坎村特色文化与文明创建相结合,打造出具有新桥特色的“望得见山 看得见水 记得住乡愁”文化乡村。
西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勇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