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总书记推动的改革身边事|人间重晚晴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核心提示: 从推动公办养老机构改革,到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再到居家适老化改造工程“提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养老服务领域改革“实招”“硬招”不断落地,给老年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总书记推动的改革身边事·养老改革篇)记者观察:人间重晚晴

新华社北京8月24日电 题:记者观察:人间重晚晴

新华社记者

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

当前,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超过2.5亿。让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亿万老年人深切的牵挂。

从推动公办养老机构改革,到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再到居家适老化改造工程“提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养老服务领域改革“实招”“硬招”不断落地,给老年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兜住底:公办养老机构改革按下“快进键”

早晨八点半,成都市第一社会福利院的花园里传出阵阵音乐声。树荫下、凉亭里,老人们有的打太极、有的喝茶聊天,悠然自得。

“在这儿不仅三餐不愁,还交到了好朋友。”85岁的特困老人唐学孝入院前,一直独居在只有十几平方米的廉租房里,吃喝拉撒都要靠自己。2018年,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老人顺利入院,过上了“老有所养”的新生活。

作为兜底保障工作的重要一环,公办养老机构应优先保障孤老优抚对象以及经济困难的孤寡、失能、高龄老年人需求,为他们提供无偿或低收费的供养、护理服务。但长期以来,“一床难求”一直是公办养老机构头上挥之不去的“阴霾”。

近年来,在民政部等部门推动下,公办养老机构改革深入推进,从在全国范围内确定240家单位进行公建民营试点,到鼓励公办养老机构延伸服务,为周边社区、农村提供支持……围绕满足特困老年人需求这一重点,公办养老机构改革的“地基”越夯越实。

成都市第一社会福利院院长陈坤介绍,在当地政府支持下,福利院实现了整体搬迁。如今,12层高的疗养楼里,各类设施一应俱全,床位数也从此前的300余张增加至600张,服务能力大大增强。

城市之外,农村留守、独居和困难老人的养老往往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问题。

对农村养老机构实施标准化改造,建设政府扶持得起、农民用得上、服务可持续的农村互助养老设施……在各地积极努力下,改革的暖流正从城市延伸到乡村。

民政部数据显示,到2019年底,全国已有农村特困供养机构约2万家,已登记敬老院共有床位165.32万张。

  添活力:社会力量托起“夕阳红”

到2019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54亿人,占总人口比例达18.1%。作为托起“夕阳红”的“朝阳产业”,养老服务业的发展需要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老年群体数量庞大,老年人用品和服务需求巨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发展空间十分广阔。

从2013年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到2019年的《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近年来,我国民办养老机构行业准入标准进一步放宽,投融资渠道进一步扩大。更具活力的社会力量的加入,让养老服务市场焕发着勃勃生机。

在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的民办养老机构“榕悦”,87岁老人曾锦棠已经度过了一年多充实而快乐的时光。

“到点吃饭,困了休息,不舒服了可以做理疗,无聊了也有各式各样的娱乐活动可供选择。”曾锦棠说,选择这里就是看中了它位置好、条件好,来了之后单调的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

负责人陈瑶介绍,“榕悦”的定位是“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一方面为院内老人提供专业、多样的养老服务,另一方面还向周边社区延伸,为服务半径内的空巢、独居、生活自理有困难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等多种服务。

在城市化水平高、老龄化程度深的广州,“榕悦”正是当地民办养老机构不断发展的一个缩影。据广州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在广州市现有220家养老机构中,民办养老机构占到了160家,全市73%的养老床位都由社会力量提供。

民政部数据显示,到2019年底,全国民办养老机构占比已超过50%,在北京、上海等地,这一数字已超过80%。

  补短板:“居家+社区”养老助力应对“银发潮”

调查显示,我国九成以上的老人倾向于居家养老。但对于数量众多的高龄、失能以及残疾老人来说,居家养老面临着重重障碍。

2020年7月,民政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实施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工程的指导意见》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意见明确的第一阶段目标,就是在今年年底前,采取政府补贴等方式推进符合条件的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实施居家适老化改造。

家住长沙市雨花区鄱阳小区的低保户龙新建今年62岁,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的他曾几次在厕所滑倒,给生活带来极大不便。适老化改造工程实施后,他家不仅免费安装了防滑垫、墙壁扶手,还装上了可移动坐便椅和更加稳当的浴凳,生活安全系数大大提升。

“过去只能扶墙走,现在墙上有扶手,手上抓得紧了,心里也更踏实了。”龙新建说。

“居家养老目前仍是大多数老年人所接受的养老方式。”长沙市民政局局长陈昌佳表示,随着老年人年龄增长,身体机能下降,现有住宅功能甚至会转变为风险,居家适老化改造工程“提速”迫在眉睫。

长沙是居家适老化改造工程的“先行军”,2018年,长沙就开始实施“千户计划”,免费为特困老人住所进行适老化改造,并计划用5年时间分期分批推进,每年惠及1000户家庭。

建设具备全托、日托、上门服务等功能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建立嵌入式养老机构,明确社区养老设施的配建、设计要求……从2016年起,民政部会同财政部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模式。

从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养老体系,到“医养结合”探索初见成效、养老金连年提升、近3000万老年人享受高龄补贴……以改革为抓手,我国正交出一份应对老龄化问题的“中国式”答卷。(记者孙少龙、吴晓颖、谢樱、陆浩)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