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鉴往知来|总书记参观这个纪念馆,有何启示?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正在安徽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19日来到渡江战役纪念馆,重温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

滚滚长江,承载着拥有五千多年文明的华夏历史,也因渡江战役勾连起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次考察,将人们的视线拉回到71年前“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激情岁月。

游客在参观合肥渡江战役纪念馆(新华社记者徐子鉴 摄)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之后,国民党军队总兵力已经下降至200余万人,解放军兵力增加到了358万人。蒋介石把长江视为东山再起的最后机会,不曾想本以为固若金汤的防线,却成了“豆腐渣工程”。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1949年4月22日,毛泽东亲自为新华社撰写消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透过文字,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当年人民解放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壮阔气魄,如长江之水奔腾不息,时至今日依旧激励着华夏儿女,给人以深刻启迪。

  (一)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

在渡江战役中,广大人民群众以极大热情投入到支前工作中,夜以继日筹集粮草、铺路架桥、运送弹药、抢救伤员,掀起了规模宏大的群众性支前热潮。

和平年代,面对波涛汹涌的洪水,解放军官兵、民兵、消防救援人员紧急抢险救灾。老百姓则纷纷走出家门,给抢险救灾人员送去食物,送去温暖:

安徽安庆市,志愿者包了6000多个饺子,送到在大堤上抗洪抢险的解放军指战员手中;

安徽铜陵市,群众自发为正在加固堤坝的武警官兵送去煮好的鸡蛋……

时代在变,依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故事没有改变。不论过去还是现在,人民军队都是广大人民群众忠实的守护者,人民群众则是人民军队最坚实的后盾。

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我们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

  (二)

渡江战役历时42天。人民解放军以伤亡6万余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11个军部、46个师共43万余人。

毛泽东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写到“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正是这种“将革命进行到底”的精神,指引着百万大军“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翻开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史,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道路上,无数革命先烈满怀理想信念,置个人生死安危于度外,前仆后继。

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四平战役纪念馆时强调:“我们一定要牢记革命先辈为中国革命事业付出的鲜血和生命,牢记新中国来之不易。”

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正因为有了革命先辈的牺牲和奉献,中华民族才能一路向前,迎来复兴的曙光。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三)

2017年,渡江战役纪念馆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一个纪念馆就是一处精神高地。渡江战役纪念馆中展陈的一件件文物,既是渡江战役的历史见证,又是催人奋进的力量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国家确立的抗战纪念设施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是激发爱国热情、凝聚人民力量、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场所,应当受到严格保护。”

新时代,充分发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作用,把红色资源利用好、红色传统发扬好、红色基因传承好,至关重要。

老战士陈廷元(右四)为学生们讲述革命故事(新华社记者杜宇 摄)

去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对各级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提出明确要求——

“加强内容建设,改进展陈方式,着力打造主题突出、导向鲜明、内涵丰富的精品陈列,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教育功能,为社会各界群众参观学习提供更好服务。”

春风化雨,成风化人。从一座座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我们将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的来路,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策划:霍小光

监制:车玉明、张晓松

统筹:杜宇、雷敏

主笔:王鹏、徐海涛

视觉|编辑:朱舜、张惠慧

新华社国内部出品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