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总书记推动的改革身边事|“铜墙铁壁”是怎样炼成的?——小村战“疫”折射基层治理密码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核心提示: 潮湿闷热的梅雨季过后,武汉迎来更加炙热的高温“烤验”。对新洲区潘塘街陈玉村党支部书记张文喜来说,除了劝说村民不要聚餐、登记报备人员流动等常态化防控工作外,更多的精力被投入到美丽乡村建设和村庄产业发展壮大上来。

(总书记推动的改革身边事·基层治理改革篇)

特写:“铜墙铁壁”是怎样炼成的?——小村战“疫”折射基层治理密码

新华社武汉8月17日电 题:特写:“铜墙铁壁”是怎样炼成的?——小村战“疫”折射基层治理密码

新华社记者廖君、李伟

“马上村里就要启动桂家湾的立面整治。”“千亩早熟桃产业园要技改,冷库要尽快立项。”……

潮湿闷热的梅雨季过后,武汉迎来更加炙热的高温“烤验”。对新洲区潘塘街陈玉村党支部书记张文喜来说,除了劝说村民不要聚餐、登记报备人员流动等常态化防控工作外,更多的精力被投入到美丽乡村建设和村庄产业发展壮大上来。

武汉市新洲区潘塘街陈玉村党支部书记张文喜介绍村里垃圾分类工作情况(8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伟 摄

距离武汉新洲主城区27公里的陈玉村,共有村民496户、1508人,超过一半的村民都在武汉以及南京、上海等地打工。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陈玉村无一例感染或疑似病例。

“建好自己的群,守住自己的路(卡口),满足群众的需要”是张文喜战“疫”的三大制胜法宝。他说,当时村里响应全市统一部署进行“封村”。“村社区封不封得住,要看村支部能不能说服老百姓。要让村民配合,我们就要解决村民的后顾之忧。”

“5名村干部、19名志愿者、41名党员全员上阵,每个人都守好自己的岗。”张文喜说,挂横幅、播喇叭、敲锣喊,发动群众建起“铜墙铁壁”。

这是武汉市新洲区潘塘街陈玉村美丽乡村建设一角(8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伟 摄

武汉市新洲区潘塘街陈玉村村庄街道整治后干净整洁(8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伟 摄

针对最初从武汉城区返乡的447名村民,张文喜和村干部、志愿者每天上门测体温。“村民们囤的年货到正月十五过后基本上就吃完了。”张文喜回忆说,当时,村干部组织了超市供应商建立采购群,由供应商去大超市统一采购,然后逐户送到家门口。“仅村里的微信服务群就有5个,村干部们时常到凌晨两点多还在忙着回复信息。”

党员陈君宝说,利用微信群,确保了防控工作的每一项要求,都能及时传达给村民;村民的每一项需求,也能以最快的速度反馈给村委会。

织牢织密公共卫生治理这张网,关键在基层。回顾自己带领村民的战“疫”过程,张文喜深有感触地说:“老百姓信任村支部,自觉跟着干,不是靠说空话说大话。村支部只有为老百姓干实事,才能真正体现基层治理水平。”

疫情防控期间,湖北省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在确保日常运转的前提下,安排党员干部下沉到社区(村)。如今,力量下沉、工作重心下沉,不再仅是临时应对疫情之举,更成为湖北基层治理改革的发力方向。

武汉市武昌区华锦社区的志愿者为社区居民送菜上门(2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程敏 摄

在武汉市江岸区百步亭社区龙庭小区,志愿者张良(左一)向居民核对其团购商品的信息(2月24日摄)。 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湖北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周静介绍,湖北正将疫情防控期间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下沉社区的经验做法固化为制度,以推动单位党建与街道社区党建互联互动为重点,“街道吹哨、部门报到,社区吹哨、党员报到”成为工作抓手,“双报到”制度推动了在职党员干部下沉社区常态化、长效化,做到平时服务、战时应急,不断壮大社区治理力量,夯实社会治理基层基础。

如今,外出打工的村民们顺利返回了工作岗位,陈玉村恢复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村里组织起了13人的应急队伍,党员干部成为“主力军”。张文喜感慨,党员干部“站出来、能战斗”,党旗飘扬在一线,党支部在村庄治理上的号召力日益增强。

今年全国两会结束后,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张文喜第一时间向老乡们传达两会精神。疫情防控、织密织牢基层防线、推进城乡环境整治、开展健康知识普及……是他跟村民们经常讨论的话题。

“住在村里,很舒坦。”对于村里的变化,76岁的老人王顺华深有体会。她告诉记者,门前的池塘原来一到夏天就有臭味,街上路面更是污水横流。如今,村里集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村街道路硬化,雨污分流整治,池水清澈见底,老百姓家门口摆上了分类垃圾桶,大家过上了好日子,更养成了文明健康的好习惯。

“针尖大的窟窿能漏过斗大的风。”张文喜说,现在疫情防控取得了重大成果,一些群众思想上有松懈,行为上难免放松,党员干部不能懈怠。所以补窟窿的工作要更实更细,严防死守,织起一张牢固的防护网。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