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热解读丨聚焦后疫情时代,习近平为这条“路”赋予新内涵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6月18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级别视频会议在北京成功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向会议发表书面致辞。

习近平主席在致辞中指出,我们愿同合作伙伴一道,把“一带一路”打造成团结应对挑战的合作之路、维护人民健康安全的健康之路、促进经济社会恢复的复苏之路、释放发展潜力的增长之路。

在全球疫情蔓延、世界经济受到严重冲击的形势下,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复苏之路、增长之路,并为合作之路、健康之路赋予新的释义,丰富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内涵,指明了“一带一路”倡议的现实意义。

应对疫情,中国始终呼吁世界各国走团结应对挑战的合作之路。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建议“发起二十国集团抗疫援助倡议,在世界卫生组织支持下加强信息沟通、政策协调、行动配合”;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上,习近平主席呼吁“要加强信息分享,交流有益经验和做法”;在中非团结抗疫特别峰会上,习近平主席表示疫苗研发成果率先惠及非洲国家……这无一不是中国诚意和中国行动的有力见证。

面对疫情,中国也始终坚持走维护人民健康安全的健康之路。从“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摆在第一位”,到“以民为本、生命至上”,再到“尽最大努力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无一不是对“健康之路”的最好诠释。

此外,以高质量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为抓手,与各国拓展在贸易投资、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数字经济、医疗卫生等领域合作,同时继续坚定维护多边主义,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种种倡议都为促进经济社会恢复的复苏之路、释放发展潜力的增长之路指明了方向。

——共同战“疫”中,“一带一路”朋友圈的守望相助让“合作之路”倍加温暖。

缅甸提供大米,斯里兰卡提供红茶,蒙古国捐赠3万只羊,巴基斯坦拿出全国医院库存口罩捐赠中国……

中国也已向122个“一带一路”合作伙伴提供抗疫援助,向25个国家派出医疗队,毫无保留同各国全面分享防控和诊疗经验。

…………

习近平指出,各国命运紧密相连,人类是同舟共济的命运共同体。无论是应对疫情,还是恢复经济,都要走团结合作之路,都应坚持多边主义。

——以民为本、生命至上,“健康之路”让梦想照进现实。

3月22日,北京时间15点,肯尼亚时间10点。

在内罗毕的肯雅塔国立医院和埃尔多雷特的莫伊教学与转诊医院,由中国医疗企业提供的新冠肺炎人工智能辅助筛查系统“火眼AI”、影像云系统及CT设备,正式进行当地确诊的新冠肺炎病情诊断。

这得益于入选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清单的在肯尼亚开展的健康医疗诊断集成项目。该项目为肯尼亚提供高端医学影像诊断全套解决方案,计划使76%的民众享受到“小病不出郡”的就近就医服务。

“着力深化医疗卫生合作,加强在传染病疫情通报、疾病防控、医疗救援、传统医药领域互利合作,携手打造‘健康丝绸之路’。”习近平对“健康丝绸之路”的阐释正在各国积极合作中逐渐成为现实。

——疫情蔓延,阻挡不了各国走在“复苏之路”上的坚定脚步。

全球疫情之下的海运、空运遇阻后,中欧班列保持高频率发车。数据显示,今年5月,中欧班列累计开行1033列,同比增长43%,发送货物9.3万标箱,同比增长48%,单月开行列数和发送量均创历史新高。“钢铁驼队”为维持国际物流畅通、稳定国际供应链、保障抗疫物资运输发挥了积极作用。

当前,中老铁路、匈塞铁路、柬埔寨双燃料电厂、埃及新行政首都项目稳步推进,一大批暂时停工的项目最近也开始复工复产,这些都将为各国战胜疫情、恢复经济提供强大助力。

——“增长之路”于危机中育新机,在变局中开新局。

“这次疫情是一场危机,但我们要勇于在危机中抓住新机,在变局中开创新局。”观大势,谋全局,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育新机,开新局。

“云外交”场合,习近平主席着力推动拓展数字经济、智慧城市、清洁能源、5G等新业态合作,为各国经济发展创造更多新增长点,为全球经济复苏注入更多新动力源。

2020年6月12日,2020年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合作年开幕式通过网络视频形式举行。

今年第一季度,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中国和东盟的货物贸易总额增长6.1%,突破1400亿美元,东盟第一次成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

相通则共进。“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近7年,中国已同138个国家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共同开展2000多个合作项目,解决了成千上万人就业,为带动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促进互联互通、坚持开放包容,是应对全球性危机和实现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而经过疫情考验,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必将有更牢固的基础,更充沛的动力,更广阔的前景。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如本网转载内容涉及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涂先生(电话:0758—2722284)
详细请浏览:http://www.xjrb.com/about/copyright.shtml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西江报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