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时政新闻眼丨习近平宁夏考察第一天,行程之间见深情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赴宁夏考察。这是全国两会之后他的首次国内考察,也是今年以来第六次出京考察。第一天的行程集中在宁夏中部的吴忠市。总书记看了一村、一河、一社区,每个考察点都寄寓着他的深情牵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时政新闻眼》带您走进现场、细说端详。

△习近平宁夏之行第一天考察地示意图

  一村:“督战”脱贫攻坚主战场

红寺堡,古为屯军之地,上世纪末成为扶贫扬黄灌溉工程的主战场。借助一级级泵站,黄河水被扬高数百米,源源不断送上宁夏中部的亘古荒原。南部山区农民迁居到这里,喝上黄河水,种上水浇地,从此告别缺水受穷的日子。近年来,红寺堡区累计开发耕地70多万亩,搬迁安置移民23.3万人。

△扶贫扬黄灌溉工程。(资料图)

习近平在吴忠的第一个考察点,就是红寺堡区的一个移民村——弘德村。村里现有1699户、7013人,大都是从原州区、同心县等地迁居而来。

△弘德村是“十二五”生态移民村,这是移民旧址与弘德村村貌。(总台央视记者袁成刚、付博文拍摄)

弘德村去年整村脱贫,得益于这样一条“脱贫路”:全村6646亩土地全部流转给企业发展特色农业,种植紫花苜蓿、青贮玉米、甜瓜,创办肉牛、羊等养殖专业合作社,开办扶贫工厂等。弘德村去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8000元。

△成年的西门塔尔牛价值2万元左右。(总台央视记者章猛拍摄)

△这位67岁的老人叫郑耀明,在扶贫工厂做包装箱生产工作2年,月薪700元。(总台央视记者邢彬拍摄)

这是习近平第四次到宁夏考察,他始终关注着这片黄土地的脱贫大计。1997年4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组长的习近平第一次来到曾经“苦瘠甲天下”的宁夏西海固地区,被这里的贫困状态所震撼。他主导实施坡地改梯田、打井窖、吊庄移民等扶贫措施,改变了无数贫困家庭的命运。2008年、2016年,习近平又先后两次到宁夏考察。2016年考察期间,他还在银川主持召开专题座谈会,强调要切实做好新形势下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

△今年3月,红寺堡摘掉了自治区贫困县的帽子。(总台央视记者史伟、杨波拍摄)

在弘德村,习近平看望了村民刘克瑞一家。47岁的刘克瑞5年前因车祸致右腿损伤,尚未完全康复,现在村里做看护蓄水池的工作。全家以养殖和务工收入为主,2017年脱了贫。

△刘克瑞(中)一家在新居的全家福。(总台央视记者贾林拍摄)

2016年考察宁夏时,总书记曾说,“全国还有5000万贫困人口,到2020年一定要实现全部脱贫目标。这是我当前最关心的事情。”时间迈入2020年第6个月,最关心的事情,到了最关键的时刻。响鼓重锤,尽锐出战,总书记亲自“督战”。

  一河:重大国家战略正在“落地”

习近平当天考察的第二站,是到黄河吴忠城区段了解当地保护黄河生态等情况。

△黄河吴忠城区段。(总台央视记者陶鹏飞、郭宝来拍摄)

宁夏,沿黄9个省区中唯一全境属于黄河流域的省份。黄河自中卫市南长滩入宁夏,过青铜峡,至石嘴山市麻黄沟出境,全长397公里。黄河宁夏段以前长期存在河道摆动塌岸剧烈的严重问题。1998年,标准化堤防一期工程启动,初步归顺了河道流路、控制了河势摆动。2015年又启动二期工程,预计今年年底前全面完工。

△吴忠城区。(资料图)

黄河,是近年来习近平国内考察的高频词。去年8月,总书记在黄河兰州段考察后强调,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一个月后,他来到黄河博物馆和黄河郑州段考察,并主持召开座谈会,首次明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今年4月,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强调,要推动黄河流域从过度干预、过度利用向自然修复、休养生息转变。5月考察山西时,他专程看了黄河第二大支流——汾河。

九曲黄河,大国血脉,千秋大计,一往情深。

△中华黄河楼,宁夏吴忠打造的沿黄城市带标志性建筑物,高108米。(资料图)

  一社区:船的力量在帆上 人的力量在心上

当天,习近平还来到吴忠市利通区金星镇金花园社区考察。去年,这个社区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金花园社区成立于2003年10月。(总台央视记者彭汉明拍摄)

宁夏有回、满、蒙古、壮等40多个少数民族,是全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回族人口占到36.69%。2018年9月,习近平为庆祝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欣然题词:“建设美丽新宁夏 共圆伟大中国梦”。金花园社区就是宁夏各民族和谐聚居的生动缩影。

△金花园社区的志愿服务采用“345”模式,即三级网格、四单服务和五项功能。(总台央视记者张晓鹏拍摄)

在金花园社区,有一位与共和国同龄的老人叫王兰花。退休后,她组织成立“兰花志愿者之家”,除了帮群众解决矛盾纠纷,还照顾社区空巢老人、留守儿童。2014年,王兰花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考察当天,总书记与她亲切交流。总书记说,你们的经验很好,真正体现了行胜于言。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各族群众要一起努力,志愿者要充分发挥作用,谢谢你们的努力和贡献。

△王兰花(中)和她的志愿服务队队员。(总台央视记者彭汉明拍摄)

△王兰花曾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感动宁夏年度人物等荣誉。(总台央视记者张晓鹏拍摄)

在金花园社区,习近平说:“脱贫、全面小康、现代化,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我们都是携手并进。这体现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也体现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008年在宁夏考察时,习近平强调,在民族自治地区,切实加强民族宗教工作,对巩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经济发展尤为重要。2016年考察宁夏时,总书记指出,要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以发展促团结,以团结聚人心。

△金花园社区居民跳起扇子舞。(总台央视记者彭汉明拍摄)

2015年9月30日,国庆前一天,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亲切会见宁夏贺兰县立岗镇副镇长、“80后”回族小伙秦文博等13名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在会见现场,总书记深情寄语: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做民族团结重在交心,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这是总书记多次提到的一句话。站在2020年的历史节点,这句话更是有着穿越时空、直抵人心的力量。

在吴忠考察完一村、一河、一社区,习近平在宁夏还将去往哪些地方、关注什么主题?请随《时政新闻眼》一起关注。

监制丨申勇

主笔丨龚雪辉 郁振一

视觉丨陈括 齐欢

编辑丨杜弘扬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