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养成良好习惯 助力垃圾分类(4)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核心提示: 生活垃圾分类,功在当下,利在千秋。但垃圾分类的推行,却是对于延续几千年的生活方式的一次颠覆性“革命”。成败的关键,还在于一个全新的垃圾处理习惯的养成,当垃圾分类习以为常了,在人民群众中根深蒂固了,这项工作才算真正成功。

生活垃圾“变”积分 兑换礼品受欢迎“领头羊”带动 垃圾分类走向田间地头

市民钟女士在端州区柳园社区垃圾分类
积分兑换机上操作。西江日报记者 潘粤华 摄

市民钟女士在端州区柳园社区垃圾分类 积分兑换机上操作。西江日报记者 潘粤华 摄

随着我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持续推进,在示范单位的引领下,各地机关、社区、乡村纷纷掀起了一股垃圾分类新风尚。

设置多组垃圾分类投放箱、楼道撤桶助力垃圾分类……早在去年8月,市委机关大院就开始推行垃圾分类工作,是全市机关大院里最早开展这项工作的公共场所。经过大半年的积极推进,该大院的公共机构垃圾分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在全市公共机构里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

“我局在前期工作成果的基础上,继续积极推进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市委机关事务管理局行政科科长陈超强告诉记者,今年5月,市委机关事务管理局集中采购了第二批115个室内垃圾分类收集容器,目前总量已达到150个。该局还在公共区域设置了13组两分类垃圾收集容器,开始完善专项工作台账。

“大院里的垃圾分类集中回收点升级改造工程已在实施。下一步,我局将邀请市发改局和市城管局专家前来进行宣传教育培训,并就建立健全垃圾分类工作日常管理制度、合理规范设置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点等方面进行学习交流,切实提高市委机关大院生活垃圾分类的规范化水平。”陈超强表示,干部职工的生活垃圾分类意识已逐步增强,对相关知识的了解也有所提高,逐渐将垃圾分类投放内化成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除了机关大院,不少社区的垃圾分类工作也在稳步推进,居民参与度也越来越高,积分兑换机的使用率增加便是体现之一。

住在端州区城东三区的市民赵女士,经常会将家里废弃的纸皮、塑料品和织物,投放到端州区柳园社区小广场上的智能垃圾分类回收箱里,她的垃圾分类积分也随之越来越多。“每当积攒到一定的积分,我就兑换礼品,通常是抽纸、牙膏、洗洁精等日常用品。到目前为止我已经兑换了4000多分的礼品了。”赵女士笑着说,单是湿巾她就已经兑换了5包。“垃圾分类好,既环保又有助保持环境卫生。如今家里的老人小孩也学会了垃圾分类投放。”

钟燕围是垃圾分类督导员,平时到柳园社区小广场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和指引工作。“去年11月,柳园社区设置了智能垃圾分类回收箱和积分兑换机。经过大半年的实践,越来越多居民接受垃圾分类,积分兑换机的使用率也越来越高。”钟燕围告诉记者,积分兑换机的礼品主要为生活用品,如今兑换礼品的街坊越来越多,兑换机里的礼品约一个星期就要重新上架。“而智能垃圾分类回收箱里的塑料、金属每4天收一次,衣物、纸皮等则每两天收一次。”

类似情况也出现在高要区乐城镇社播村。该村是全市首个乡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去年11月推进垃圾分类。肇庆市盈峰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受乐城镇委托,负责社播村生活垃圾分类的运营工作。该公司项目经理梁建华介绍,参加垃圾分类积分兑换的村民越来越多,每月增长15%左右。目前有35户村民参与了积分兑换,余下积分最多的村民有1500多分。“基本上村民够积分了就会去兑换纸巾、香皂、洗手液、洗洁精、笔袋等用品。参与村民对积分兑换评价比较高,村中小孩也喜欢兑换机的礼品。”梁建华说,还要继续宣传垃圾分类、积分兑换的好处,提高村民积极性。

西江日报记者 潘粤华 通讯员 邓小霞

■权威解读

《肇庆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提到,强化示范引领,推动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团体组织、公共场所管理单位等率先实行生活垃圾分类,形成公共机构带头示范,全社会普遍参与的良好局面。积极推动示范片区建设,以点带面,逐步扩大垃圾分类覆盖范围。开展典型示范创建活动,发动党组织、党员、志愿者和群众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提高公众参与度和配合度,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生活垃圾分类模式。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